星期三, 12月 17, 2008

前導黑毛落網 烏魚群不遠了

梧棲漁港漁船連日來,捕獲不少烏魚,野生烏魚每公斤約300元,烏魚子每公斤約千元,烏魚腱、烏魚膘每台斤也要6、700元,統稱「烏魚三寶」,民間稱為「烏金」。
記者苗君平╱攝影

梧棲漁港的不少漁船,連日來在北部海域捕到不少烏魚,還有烏魚汛期的前導魚─「黑毛」,研判烏魚群今年可能提前到來,準備大顯身手,前往圍捕。

漁民莊富雄等人表示,以往烏汛期都是在冬至前後10天左右,近年來地球暖化,汛期不定,加上大陸漁民濫捕,數量大為減少,本省漁民只能不斷往北捕,希望搶得先機。

他表示,雖然本月初有漁民曾捕獲數十條烏魚,但體積瘦小,應該是徘徊在港內的「港口烏」,正港野生烏應該還沒有洄游到台灣沿海,但最近傳來捷報,有梧棲漁港的漁船,在桃園、新竹等地外海有所斬獲。

他說,這次還連帶捕獲「黑毛」,根據漁民經驗,「黑毛」是烏魚的先頭魚,只要捉到「黑毛」,烏魚群就不遠了,果然最近每天都捕獲百餘尾烏魚,雖然數量還不是很多,但可說是今年的好兆頭。

他表示,野生烏魚每公斤不分公母約300元,烏魚子每公斤約千元,烏魚腱、烏魚膘每台斤也要6、700元,被稱為「烏魚三寶」,是民間所認為的「烏金」。

他又表示,烏魚三寶被取走後,俗稱「烏魚殼」,雖然每台斤只有7 、80元,但肉質鮮美,無論煮湯或清蒸都很美味,是消費者不錯的選擇。

【2008/11/24 聯合報】

鳳梨醬金翠筍 南投鳳山寺開賣

紅土高原觀光產業文化協會將鳳梨加入麥芽糖,熬煮十多小時,製成鳳梨醬,可當點心或配稀飯。
記者張家樂╱攝影
近百名南投市八卦山上的農民,最近組成「紅土高原觀光產業文化協會」,利用山上生產的鳳梨和麻竹筍,以傳統的手法,製成鳳梨醬、金翠筍,周休二日在鳳山寺前出售,鳳梨醬和金翠筍都是每罐150元,聯合報讀者帶報紙前往,打八折優待。
民眾若在平常日想上山洽購,可先電話預約,張永興:0937-260208 ,許化誠:0931-291285。
鳳梨醬吃起來有鳳梨的香甜,很像鳳梨酥的餡,當點心或配稀飯都很適合,也可用來夾土司。成塊的金翠筍,外觀很像切塊的鮑魚,冰過後食用,甘醇中夾帶筍香。
紅土高原觀光產業文化協會理事許化誠說,鳳梨醬要先把鳳梨切成片,放進鍋中,加入麥芽糖,以小火熬煮12小時,熬成鳳梨醬。
協會另一名理事張永興說,金翠筍是取麻竹筍的筍肉切成塊狀,在大桶裡泡1天1夜,瀝去苦水,再放進大鍋裡煮1小時,倒去苦水後放涼,這時的筍塊吃起來,筍香帶著甘甜。將味噌、黑豆和冰糖置入鍋中煮開,把筍塊泡入湯中即成。
張永興說,製作過程看似容易,但從切筍開到金翠筍製作完成,約需30小時。
【2008/11/21 聯合報】

 

都市農夫》租地種菜 牛車輪讓你圓夢
牛車輪食養休閒農場提供800坪土地,租給民眾體驗農耕之樂,吸引許多人下田。
記者黃寅╱攝影

想種田嗎?台中縣龍井鄉「牛車輪食養休閒農場」提供了800坪、160個單位的農地,供民眾租用耕作,親手種的蔬菜可以帶回家,也可就近交給農場廚房烹飪,還有多樣的農村美食可品嘗,體驗都市農夫的優閒。

軍旅退役的王昭煌,一到傍晚就戴著斗笠、荷著鋤頭出現在田地上,他說,退休後就想擁有一方自己的土地,體驗耕讀之樂,沒想到家附近的遊園南路上就有,他馬上就訂了1個單位,實現夢想。

和他租用農地相鄰的張先生說,雙腳踏在泥土的感覺特別實在,因此他下班回家前都會下田種菜,上班前也會去看一下,生活與以往不同,也是另種紓壓。

農場主任張素珠說,丈夫最近就要從公職退休,兩人一直有開農場的想法,恰好友人願意提供大片閒置土地,讓他們終於能夠一圓夢想。

她說,為了種出好菜,他們堅持有機栽培,特別打井取用大肚山優質的地下水,及提供馬糞做肥料,每單位5坪大的土地,每個月酌收200多元租金,幾乎等於服務性質,未來還設有視訊系統,讓民眾看到菜生長的情形。

除此,她也提供拿手菜讓來客享用,包括以醃了30年老菜脯和放山雞烹煮的老菜脯雞、紅酒燉牛肉、客家小炒等,茶油麵線所用的茶油,更是她大伯在南投種植50年以上的老茶樹仔所製。

牛車輪食養農場位在龍井鄉遊園南路302號,電話0936806980,周一至周五僅晚上營業,周六、日全天營業。

持聯合報剪報前往用餐,可獲贈茶油麵線、青菜或炒飯1份。

【2008/11/21 聯合報】

星期五, 12月 12, 2008

花鼓節、新瓦屋 催生客家園區

主持人:周恆和(聯合報副總編輯)
與談人:鄭永金(新竹縣縣長)、曾煥鵬(新竹縣文化局長) 、盧維屏(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籌備處主任)、范佐銘(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籌備處副主任)、陳 板(第三工作室負責人) 、羅烈師(交大客家學院助理教授) 、林永楨(中興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記錄:王慧瑛、李奕昕
攝影:王慧瑛
 

 
 
「新瓦屋聚落」是全台第一處客家文化保存區,周圍高樓林立,對照城市的演進。
攝影:王慧瑛
【議題一】
新瓦屋是六家地區的聚落,如今高鐵站區帶來的都市景觀衝擊更大,在「新」與「舊」中,如何變,如何不變?產官學如何攜手打造美麗的客家新聚落,規畫成全國性的客家文化園區,帶動六家地區發展?
(與談人╱鄭永金、盧維屏、陳板、羅烈師)
 
六家地區 勾勒新願景
周恆和:歡迎這麼多的貴賓參加今天論壇,新竹縣剛辦完叫好又叫做的國際花鼓節,竹縣花鼓節已列入文建會福爾摩沙藝術系列活動,也被客委會列為十二大節慶,這是一大肯定。過去四屆每兩年辦一次,從明年開始會經常性舉辦,代表活動成功,可喜可賀。
新瓦屋劃入高鐵特定區後,附近景觀開始改變,高樓林立,在新竹縣政府與客委員會極力搶救下,新瓦屋聚落成為全國第一處客家文化保存區。新瓦屋聚落正面臨「變」與「不變」。今天論壇邀請產官學界一起討論,如何把這塊精華區保留,同時發展成國際的客家文化園區,並帶動六家地區繁榮,先請縣長來為大家報告新瓦屋未來的藍圖。
客家鐵三角 凝聚傳統
鄭永金:新竹縣是全國客家鄉親聚集比例最高的客家大縣,客家人口占百分之八十六,擁有豐富的客家人文特色,為傳承新竹客家聚落文化與傳統花鼓藝術,新竹縣自兩千年起,每兩年舉辦一次新竹縣國際花鼓藝術節,喚起各界對文化的重視,讓本縣的傳統花鼓藝術與國際舞台接軌。
客家政策一直是我施政重點目標之一,以教育、文化、觀光休閒結合在地生活發展為主軸,逐步建構「科技、文化、大學城」的願景。
近幾年在客委會支持下,讓這個延續61年的花鼓隊,回到當年的發源地「新瓦屋聚落」,結合縣定古蹟問禮堂和交大客家文化學院,及新埔鎮全球客家信仰中心的新埔鎮義民廟,形成研究傳統客家文化的「鐵三角」。
高鐵通車不只是交通革命,也是一場空間革命,讓城市脈絡重新整合。高鐵站區約有三百公頃左右,新瓦屋聚落約有三公頃,三百公頃與三公頃形成對比,三百公頃裡全是最現代化建設,高鐵站帶動整個區塊繁榮,我們希望傳統在這個區塊裡能夠屹立不搖。
新竹縣客家聚落保存完整,希望學術界能多支持,讓新竹縣成為世界客家文化研究重鎮,客家的傳承就在我們新竹縣。
四知堂 老屋裝載希望
陳板:花鼓節活動圓滿落幕是大家努力的成果,對新瓦屋聚落規畫成全國性的客家文化園區是個契機。新瓦屋的文化保存區,已經成為中華民國都市計畫領域裡,開創性的一個方案,它是台灣都市計畫法的第一個客家文化保存區,它影響的範圍未來會持續擴散,新瓦屋開了先鋒。
新瓦屋的空間結構,它突破過去文建會的文化資產法所規範的古蹟或歷史建築的層次,這樣的保存方式,贏得很多學者專家讚賞,因為它保存了文化,而非古蹟硬體建築的本身,我們身為民間的文化工作者覺得很驕傲。
這樣的空間做為示範的點是不錯的,但作為完整的文化園區,空間的面積、多樣性遠遠不夠,我們期待透過這樣的論壇,大家一起動動腦筋。
很多文化工作者,包含產業的、生態的工作者,都期待這裡能規畫成全國性的客家文化園區。高鐵車站的正前方有個老房子叫「四知堂」,那是楊家的房子,環境保存得非常好,那個空間很受到矚目,每個空間都充滿希望和可能性,希望能找出可行的方向,我先拋出這個話題。
客家講堂 知識正發酵
羅烈師:新瓦屋聚落的個案這是一個很好玩的現象,假想自己是美國人,透過新聞知道,有個兩百多年的聚落,因為高鐵來了,讓這個聚落的人全部離開了,但是房子被保留,我形容這個故事是「後現代的拼貼」,這是新瓦屋正在上演的事情。
我在大學工作,從學術來看這件事,我在新瓦屋辦一個小規模的社團組織叫「客家講堂」,因為這些課程,開始很多人來新瓦屋,他們成為新瓦屋的新住民,新瓦屋的文化會在這些新住民互動下形成。
我們也騰出空間讓文史工作者參加,下個階段是希望學生也能加入,不斷地擴大參與層面,讓更多人來新瓦屋活動。客家講堂盼能掌握客家核心價值,用客家話上課,使這裡成為客家知識和研究的推廣中心。
如果客家講座開的課程,能吸引桃竹苗地區文化工作者們,變成客家文化研究發展的地方,與公部門合作開課,使得這裡成為在地的知識中心,這種在地化就是全球競爭的來源。
新舊連結 與國際接軌
盧維屏:這裡從一片荒煙漫草,整理出現在的樣貌,歷史在一連串的偶然中發生,我們在新瓦屋的確看到了一些成就。高鐵特區摧毀了農田、地景,摧毀很多人的生活,而重新起來之後,的確需要若干連結。
新瓦屋聚落保存,挑戰台灣許多習以為常的印象。我坦白講,我不喜歡文資法,那是種防衛性的,是怕有人要摧毀,新瓦屋不一定要用防衛性觀點來看待。
去掉防衛性,就有新的機會加入,這是新瓦屋一路走來,想要挑戰的新模式。再來談保存下來後的文化創造和傳承能力,這裡過去是客家人的生活場所,很多人看客家的場所需要刻意安排,很難從生活中去接觸,其實客家人的文化就藏在生活中,我們留下這個空間,就是希望若干的生活情景發生,很多東西是自然發生的,不是演給你看的。
新瓦屋畢竟是個空間,其實最有趣的是人,不是空間,這個空間應該有說故事的,和創造故事的能耐,這是一場耐力比賽,我們今天只看到現在而已,未來還有卅年、五十年,一下子把它拉高到全國的客家文化園區,可能跳太快了,應該是經營當下,讓它深化,而不是鬆鬆散散的膨脹,如此才是和國際接軌最大的機會。
【2008/11/17 聯合報】

 

深耕傳承 社區參與
林永楨:客委會、文化局對新瓦屋聚落的保存,值得肯定,這幾年我一直思考,要走業餘還是專業路線?但很多成員年齡也大,走專業有發展難度,花鼓傳承一直以來就沒有族譜,都用口述,靠老一輩傳承來研習,找不到真正能代表客家花鼓的師資,目前為止還在摸索尋找,服裝部分有很大困難,我們不斷考究民國光復時的服裝,但還是有距離,另外道具、大鼓等經費也一直沒著落。
客委會以文化傳承來發展新瓦屋,但社區的參與有多少?有沒有考慮到在地民眾?現在跟社區有斷層,值得深思,其實不只客家文化,在地文化也要正視,我一直跟社區強調,我們能力、知識不足,要更加努力,不然會被邊緣化。
【2008/11/17 聯合報】

 

鼓聲萬里 百花齊放
曾煥鵬:民國36年成立客家花鼓隊,現在苗栗的假面藝術節、宜蘭童玩節都停了,花鼓節則好像越來越有希望。無論什麼名稱,花鼓要回歸到生活方式,我自己有機會自2002年第2屆開始參與,它跟第1屆很像、到了第3屆還是很像,因經費有限,但整體而言只是表演藝術,還要肩負跨年晚會活動,但到了2006年第4屆開始逐漸質變,回到原先的土地,今年國家元首也來蒞臨開幕式,大家很鼓舞。
從早期農閒,平安節的敬天酬神概念,接著從大陸來台到新居住地,然後高鐵進來後,新瓦屋成為每個人的新瓦屋,是否可變成現代住民,一種情感表達的方式。
民國36年林家長輩用花鼓呈現,到現在你怎麼去表達對歲末年終情感?如果這樣切入,我並不擔心,它就是回到常民文化,可百花齊放,國外團隊進來時,自然有它的呈現方式。
今天花鼓節只是火車頭,後面有一串的客家文化表達情感,國際花鼓藝術節就是一個平台,當我們在這裡越快樂、生活越順暢,這給我最大的感動。
今年天時、地利、人和,時間回到10月25日,地點回到原先基地,有歷史的拉力,讓大家回頭仔細想,其實我看的不只文化活動,我希望看城市發展,所有產業場景會變化,本來這裡是一個穀倉,現在要用什麼方式承載?花鼓節前後9年,居民可想一想我可以做什麼事,然後去分享,用鼓聲振奮人心。
【2008/11/17 聯合報】

 

身體藝術 讓人看懂
羅烈師:我認為花鼓是新瓦屋特殊文化融合的結果,現在客家村落中幾乎只有這裡看得到,它曾沉寂一陣子,目前恢復成功了,但後續如何傳承是當務之急,如何進入下一階段轉變?是否有更新的爆發力?文化是從泥土和人的血脈長出來的,如何讓新住民結合被恢復的花鼓身體藝術,我感覺是很大的關鍵,否則只是博物館式的恢復,現在要做常民藝術的恢復,提高附近居民參與,把各路英雄好漢吸納進來。
其實說穿了很簡單,牛肉在哪裡?如果想變成國際花鼓節,要深思別人怎麼看花鼓,這個我們好像不太懂,要去瞭解外國人怎麼看花鼓,想辦法讓花鼓產生質變。就我來看有一個限制,不是潑冷水,在交大客家學院開工時,當天花鼓也來表演,進場然後結束,就觀眾而言或許更期盼故事性、情節性,目前形式不易展現,但作為一個表演,情節性也許是突破點,也許有人說鬼太鼓也沒有故事,但它是極致身體藝術,甚至是魔鬼式的苦行僧訓練,那是它的牛肉,跟花鼓的常民路線不同,我認為需要更多人才進駐,讓觀眾感受其中趣味。
【2008/11/17 聯合報】

 

花鼓隊 六家的驕傲
【議題二】
新瓦屋花鼓隊在光復後成立,迄今過了一甲子,究竟留給後代、當地民眾什麼資產?放在今日檢視,歷史意涵為何?花鼓是客家人早期節慶喜樂活動中重要的表演,新瓦屋花鼓隊更有文化的意涵,在傳承上有何瓶頸?又要如何與新住民融合,激起火花? (與談人╱曾煥鵬、范佐銘、陳板、林永楨、羅烈師)
 

 
 
陳板:感謝花鼓隊,花鼓隊使我在這裡得到無限的照顧,我們有機會學到六家農村的文化,花鼓隊是啟動地方再造中,很重要的民間力量。我在田野蒐集工作中探訪各地藝陣,回頭才發現自己家鄉也有,18年前我第一次看到花鼓隊表演,回想還歷歷在目。
每一個花鼓隊成員都是六家的寶,並不是跳舞、當小丑讓台下高興而已,每個人的生活故事都令人動容,感謝縣府把花鼓當成地方代表性標的。
新瓦屋是常民身體文化,不是學院,也不是經嚴格身體訓練才能呈現,某種程度而言是速成、人人可參與,很像原住民的歌舞,任何人聽到鼓聲就可加入行列,過去大家認為客家沒有舞只有歌,其實它有很獨特的身體文化。
如果要談未來發展,我認為要進一步向原住民歌舞學習,不只是表演給人看,應內化為成年禮,做為新竹縣居民的新生訓練,像六家國小、東海國小都有小花鼓的培訓。
【2008/11/17 聯合報】 

 

改良推廣 感動接觸
范佐銘:我不擔心傳承問題,比如近年一直很積極推動種子小朋友的參與,我提出一個思考,不要用傳承或表演來談,改用分享概念,就是新住民如何融合,接觸後會感動。
好比剛才林理事長提到,在客家文化保留區沒有著力感,其實客家文化保存區是一個平台,花鼓隊是否有機會向外接觸,對象包括遊客或在地人,促成社區使用,讓舊有林家和新住民有接觸機會。
活動可安排新住民來看練習,我跟你來分享,促成另一個可能性,在服裝、道具、鼓點、舞步等改良同時,要分享出去。
新竹縣之前每兩年辦一次,明年開始可能每年一次,已列入客委會十二大節慶,它挑戰難度會比竹東山歌比賽、義民節活動高,希望不只中興社區,其他社區也共同參與花鼓節,找到另外的生命契機。
【2008/11/17 聯合報】

 

 

星期三, 12月 03, 2008

稻米品種》台灣稻種 破拉美糧荒預言

【聯合報╱本報記者程嘉文】

根據民國96年的統計,台灣地區的稻米栽培總面積是26萬公頃,這比起民國75年的53.7萬公頃,足足少了一半以上。不過由於休耕的多是生產力較差的土地,因此產量是從249萬噸降到136萬噸,降幅不到50%。

日本天皇是稻米專家,他在皇宮內自己種田。 法新社
早年先民從大陸渡海來台,帶來華南地區的稻種,都屬於秈稻。日本人據台後,由於吃不慣較硬的秈米,開始引進日本本地的米。1921年起,總督府農事試驗所與台北帝大的稻米專家磯永吉、鈴田嚴等人,利用陽明山竹子湖地勢較高、氣候類似日本九州的特性,引入日本的「中村」品種種植。

1926年4月23日,台灣總督伊澤多喜男將這種米命名為「蓬萊米」,而原本來自大陸的稻種則被稱為「在來米」:「在來」是日語「原先既有」之意。

此後蓬萊米的栽種面積逐步擴大:一方面是殖民政府以半強制方式要求農民轉作;另方面蓬萊米可以回銷日本,價格優於日本人不吃的在來米。

其中一九三六年選育的「台中六十五號」蓬萊米,由於產量與氣候適應性良好,成為早年最重要的稻種。

台灣光復之後,鑑於蓬萊米的高經濟性,政府鼓勵農民轉作,同時也對傳統的秈稻進行改良。1949年,台中農改場的余慶東、林克明等人選育出全球第一個雜交育成的半矮性品種「台中在來一號」,具有稻株較短小、不易倒伏、耐肥性佳等特性。

1961年,農復會技正張德慈到位於菲律賓的國際稻米研究所(IRRI)任職,首先將「台中在來一號」引進印度種植,立刻使得當地的水稻產量突飛猛進。隨後他又以東南亞水稻品種與台灣在來種雜交,培養出更成功的IR-8品種,在東南亞與拉丁美洲國家,創下產量是原先三倍的紀錄!

新品種水稻不但解決了1960年代後期當地的糧荒,也消弭了當時學界預測1972至1973年間會發生的世界糧食危機。

因此60年代的「綠色革命」,其實中華民國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至今IRRI的國際稻米基因庫當中,仍有七成稻種含有台中在來一號的血統。

星期一, 11月 17, 2008

王裕文:台東將會是台灣最好的咖啡產地

  • 2008-11-15 中國時報 【黃力勉╱台東報導】

     台灣目前要到阿里山找好咖啡,但再過三年,最好的咖啡將會在台東生產。」台灣大學農藝系教授王裕文,十四日在台東的第一屆咖啡鑑賞會上,對於台東得天獨厚的天然環境讚譽有加,表示未來台東將會是台灣重要的優質咖啡產地。

     王裕文表示,台東地區面對太平洋,在海風調節下,日夜溫差大,在海拔三百公尺以上的環境,白天氣溫不會太高,很適合種植咖啡,海拔七百公尺就能種出頂級咖啡豆,但還是要避免會有焚風的環境。

     他說,台東日照充足,植物行光合作用強,加上日夜溫差大,對於咖啡生成的內容物會相對豐富,品質可以期待,天然環境與世界生產頂級咖啡豆的夏威夷、牙買加類似,預估不出三年,台東將會生產台灣的頂級咖啡。

     目前台東的咖啡種植面積約一百公頃,已有六個產銷班,未來會陸續增加種植面積。昨天的咖啡鑑賞會,聚集台東地區產銷班共襄盛舉,其中達仁鄉的新化村產銷班,排灣族原住民在三年前也開始嘗試種植咖啡,在咖啡鑑賞試喝的會場,群聚許多民眾詢問。

     當地咖啡農民表示,他們的咖啡稱為VuVu(長輩)咖啡,是由許多部落長輩所種植,當地的海拔高,天然條件優越,加上產量不多,產品賣得很不錯。

星期一, 11月 03, 2008

中台擬闢自由貿易區 吸引外資

日本伊藤忠商事株式會社日前拜會台中市政府,盼協助在中部地區設置「中台灣自由貿易區」,希望自由貿易區能提供財稅優惠、金融開放、吸引國際人才等功能,以利外商來台投資。

中台灣四縣市首長昨(30)日在台中市召開連繫會報,胡志強在會中透露,伊藤忠商事株式會社台灣代表日前拜會台中市政府,希望協助在中部地區設置「中台灣自由貿易區」,以利外商前來投資開發,貿易區中能涵蓋財稅優惠金融開放、多國加值併貨服務,開創便利的企業經營環境,吸引國際人才措施等友善投資環境。

胡志強表示,伊藤忠相中兩岸直航及中科園區而先到中台灣卡位,伊藤忠在大陸投資很大,許多關鍵零組件、設備維修、倉儲都需回日本處理耗費成本,且大台中地區是精密機械業最大群聚,如果能就在中台開闢一處自由貿易區,可造就台、日、陸三方雙贏。近期將先聽取台中關稅局自由貿易區設置的相關簡報。

台中縣長黃仲生對設置自由貿易區甚感興趣,台中縣府建設處長賴英錫指出,台中港區可開發腹地廣大,海運便利,鄰近的清泉崗機場也可提供空運,是很適合的地點。與會的財政部台中關稅局長王亮也樂觀其成,願意提供必要的協助。

不過,彰化縣長卓伯源則認為,他曾參與彰濱工業區的開發,自由貿易區的設置最怕沒有廠商進駐。以他過去推廣經驗,受限於我國自由貿易區相關法令中「必須僱用百分之五原住民員工」的規定,讓很多外商無法接受而為之卻步,應該提案修改,例如可以改為提撥實質基金幫助原住民。

中部四縣市首長昨日並決議,將以「中台四縣市產業聯盟」名義,推動兩岸經貿交流,具體規劃包括12月組團到澳門、香港及廈門,聯合促銷中台灣農特產品,同時規劃廈門來台旅遊行程及舉辦兩岸嘉年華會。

南投縣長李朝卿表示,南投縣各級農會已成立南投縣農產貿易股份有限公司,準備進軍大陸市場,他說「南投縣已經準備好了」,隨時可配合前往大陸行銷優質農特產品。

李朝卿指出,聯合四縣市資源共同在廈門及北京建立行銷通路,以及開闢台灣農特產品專櫃等建議,在會中獲得四縣市首長一致認同,將由各縣市先行評估、整合後,於12月時再組團前往澳門、香港及廈門促銷。

農委會為方便大陸遊客購買國產農產品,已經同意將在日月潭及桃園機場設置台灣農產品展售中心,可在地方訂貨後,再於機場提貨。

在觀光部分,四縣市也達成共識,由各縣市推出最精華的景點、飯店及餐廳等資料,交由旅行社規劃最佳路線,讓陸客感受到中台灣的好吃、好玩及好買,擴大港澳及廈門到中台灣「中進中出」的旅遊商機。

【2008/08/31 經濟日報】

星期四, 10月 30, 2008

縣市整併…一堆中山路中正路怎麼改 議會熱烈討論

自由時報20081029
台中縣市要合併,台中市「中正路」也面臨存廢問題。(記者唐在馨攝)

〔記者唐在馨、張瑞楨╱台中報導〕台中縣市合併,2縣市都有的「中正路」、「中山路」,到底要「各留各的中正、中山」,還是「中正路也要整併」?值蔣中正誕辰前夕,引發不少趣味話題。

台中縣市一旦合併,光是戶籍問題就是一項大工程。昨天有議員質疑,光是一條「中正路」,台中市也有、台中縣還有好幾條,屆時是「只留一條中正路」,還是整個大台中有好多條中正路,讓合併升格後的「台中市」變成「擁有最多中正路的都市」?

副市長蕭家旗說,這點可以討論,例如所有的「中正路」都留著,但前面加個地區名,例如「豐原中正路」、「台中中正路」;議長張宏年則說,台中市的中正路是台中第一條20米以上的道路,應該要留著,其餘台中縣幾條中正路都比較小,應該改名,否則大家會「霧煞煞」。

民進黨籍議員賴佳微、陳淑華等人則說,乾脆全部換掉,大台中不要再有「人治」思想的路名;國民黨議員楊正中說,事情千頭萬緒,大家只有「跟著感覺走」,到時候看各方說法如何再決定。

台中縣豐原戶政事務所主任曾大榮認為,台中縣各鄉鎮市幾乎都有中山路、中正路,解決辦法只有2種,其一是更換路名,但工程龐大,可能牽涉到好幾萬戶,戶政人員會累個半死;其二是沿用舊名,但要加註區名。

此外,他指出,路名的銜接也是很大的問題,新闢道路比較沒有這個問題,例如台中市崇德路延伸到台中縣潭子鄉還是稱崇德路,不過,一些已有一段時日的道路,將出現許多怪現象,例如台中市北屯區的北屯路,進入潭子鄉後變成中山路一段至三段,進入豐原市之後又變回中山路。

冠地區名最簡便

曾大榮說,最簡便的方法是沿用舊名,但「前面要記得加幾個字」,例如加註豐原市區或潭子區,如果沒有加註,台中縣有20多條中山路,不但郵件都無法送達,水電維修、快遞等服務業人員,恐怕也找不到地址。

布農族耆老 祖居地尋根

自由時報20080913
信義鄉布農族Tamapima姓氏族人在福高南投休息區尋根,該處為LAMUNGAN布農族起源地,族人盼未來能成為布農自治區政府所在地。(記者陳鳳麗攝)

現福高南投服務區

〔記者陳鳳麗╱南投報導〕中寮鄉、名間鄉和南投市一帶,是布農族起源地「LAMUNGUN」,信義鄉布農族耆老12日到此尋根,向祖靈致敬,族人希望未來能作為布農自治區政府所在地。

信義鄉布農族Tanapima姓氏族人,昨日傍晚前往福爾摩沙高速公路南投服務區尋根,他們一行就在寫著「LAMUNGUN」大字前方的空地,圍著圈圈唱八部合音,耆老們都神情興奮,因為族人一直有著「死前一定要去過LAMUNGUN」的心願,此行等於達成一生中最大的心願。

盼成立自治區政府

這些年長的布農族人,有不少人在「LAMUNGUN」大字前許願,希望未來政府讓原住民族群自治,「LAMUNGUN」可以作為自治區政府所在地。

唯一史料記載地點

擔任領隊的信義鄉公所托兒所所長田茂盛指出,LAMUNGUN是布農族起源地,是該族目前為止唯一在史料中有記載的地點,依照耆老口述及史料記載,「LAMUNGUN」應是指中寮、南投和名間交界的一大塊區域,祖先應該在此生活很長一段時間。

耆老們都說,祖先是在1200年前離開此祖居地,沿濁水溪往山上遷居,聽說當時發生瘟疫導致祖先遷居高冷山上,目前布農族人多居住在信義鄉海拔從1300公尺到 1700公尺的區域。

田茂盛說,後來在信義鄉玉山區生活的布農族各社群,有部分沿著中央山脈往東遷徙,據說,丹社群最早分支到東部,在17世紀就展開,巒社群在18世紀,郡社群則在19世紀遷到花東地區。

布農族

布農人稱「人」為bunun,後來演變成為族名。族人現多分佈在南投縣信義、仁愛,花蓮縣卓溪、萬榮鄉,高雄縣桃源、那瑪夏,和台東縣的海端和延平。人口數為台灣原住民族的第四位,分佈面積僅次於泰雅族。該族是父系社會,以氏族為基本構成單位,並利用氏族中的各級單位組成部落中的組織系統。

在台灣原住民族當中,布農族最先被國際人士知曉。據悉,西元1952年日本音樂學者黑澤隆朝將布農族祈禱小米豐收歌寄到聯合國的文教組織,國際音樂學者才打破過去認為音樂起源是由單音和雙音而發展至和音的理論。

星期一, 10月 27, 2008

老外看台灣》博碩士很多 英文路標有點亂

Andy Nguyen
國籍:加拿大
年齡:43歲
在台:4年
現職:保險公司主管

記者鄭朝陽╱攝影

廿四小時書店、不眠的夜市、勇猛的計程車酘都是「台灣人」給世界的鮮活印象。透過外在注視的眼睛,更能看見自己,不論是陰影或光環。 「老外看台灣」專欄於每周二推出,由在台外國友人的眼睛看台灣,發現自己,認識自己,也更珍惜台灣。

Andy是越南裔的加拿大人,他看身邊的台灣人,博碩士很多,談吐讓人感覺「台灣人挺有學問的」;但路上有情侶大打出手、捷運站有人掉落鐵軌等意外發生時,看熱鬧的多、出面相助的少,讓他百思不解。

問:對台灣的印象是什麼?

答:有秩序、有禮貌。四年前我去北京學中文,在那裡搭公車、搭地鐵,沒有人排隊!到餐廳吃飯,我這不會講中文的黃臉孔沒人搭理。跟我在台灣完全相反。

台灣井然有序,人也比較有禮貌。但我來自加拿大,地廣人稀,會覺得台灣到處都是人,看起來好像很忙,感受到一股無形的壓力。

不過,我身邊的人不是碩士就是博士,教育程度很高。跟他們談各種話題,也都能對答如流,感覺台灣人好奇心強、很愛吸收資訊,什麼都懂。

走在台北市,大多數引導設施都盡量標示英文,台北市很努力要營造國際化的城市環境。但是看不懂中文的外國人,在台北市要看地圖找路還是有點辛苦,因為地圖上的英文標示和道路上的常常不一樣。

問:在台灣很容易交朋友嗎?

答:我覺得台灣人的社交態度比較保守,不是很大方。比如說,我在美國底特律機場的候機室酒吧裡點了一杯啤酒,待了半小時,很快就會認識好幾個人。和獨處的遊客攀談、交朋友,在國外是很平常的事;但我在台灣、甚至亞洲的酒吧裡,從未碰到類似的情形。

我也嘗試在台灣試探商機,跟商場的朋友討論生意時,對方一群參與會議的人會故意用你聽不懂的語言交談,比如台語,讓我很尷尬,覺得這種舉動對別人不夠尊重。

問:看過讓你覺得奇怪的現象嗎?

答:有,兩三年前我在台北看到街上有情侶打架,兩個人打得不可開交,也互相叫罵,旁邊不少人圍觀,就是沒有人勸架或do something(做點什麼),我趕緊打電話報警。

還有一次,一位女士在台北捷運站不小心跌進鐵軌區,現場的人也很多,大家還竊竊私語討論,我在師大學中文的日本朋友看到這緊急情況,二話不說,立刻跳下去救人。之後他無奈地跟我說:「大家都在看熱鬧,卻不會出面做點什麼,太奇怪了!」

我乍聽也以為是人與人之間太冷漠的結果,但冷漠是連看都不想看,為什麼喜歡看熱鬧,卻不會設法幫助解決呢?這是什麼心態,我一直想不通。

問:你給台灣什麼建議?

答:我在各種場合碰到廿歲上下的年輕人,發現這些年輕人沒有清楚的人生方向,不知自己該做什麼、適合做什麼,一路走來,多半是父母幫他做的決定。如果大多數年輕人都是這樣,我想這很嚴重。

【2008/10/07 聯合報】

老外看台灣》台產毒舌罵到哭 德國派更毒

孔榮(Raoul Kubitschek)
國籍:德國
年齡:26歲
在台:8個月
現職:德國經濟辦事處科技組長

(記者李承宇╱攝影)

來自德國柏林的孔榮很喜歡看台灣的歌唱選秀節目「超級偶像」,因為在參賽者與評審的互動中,他發現台灣人含蓄與厚道的一面。

但是孔榮不能適應台灣人「把工作帶到晚餐桌上」的應酬文化,因為他服膺德國的傳統觀念:工作就是工作,喝酒就是喝酒。

選秀常復活 台灣很多情

問:你很愛看台灣的歌唱選秀節目?

答:現在很多國家都有這種節目,德國也有。你們覺得台灣的評審已經很「毒舌」了,但是跟德國比起來根本是小巫見大巫!德國評審更直接、更不留情面。

台灣人講話都比較委婉、含蓄,對人比較厚道。如果滿分十分,台灣評審通常都給八、九分;講評會先說你的優點在哪裡,最後才會批判你的缺失。我發現台灣這種節目的篩選淘汰並不嚴厲,參賽者還有敗部復活的機會,這是台灣有人情味的一面。在德國的選秀節目,出局就是出局,沒有第二句話。

但是這種「不直接說」的含蓄態度,有時候會造成困擾。在業務上需要台灣人幫忙的時候,如果他們沒辦法,不會直接拒絕,而是會說:「讓我考慮一下。」

唱不好飆淚 粉絲挺也哭

還有,德國的選秀節目,參賽者是被批評到哭,但台灣的參賽者是為了親情、友情而掉淚。有參賽者唱到一半忘詞,事後難過到哭了,怪自己表現不好,更覺得對不起教他唱歌的老師!

台灣的歌唱選秀節目中,大家都唱自己的歌,無論是國語歌還是台語歌。但德國年輕人都喜歡唱英文歌,覺得這樣才時髦,認為只有老一輩才會喜歡德文歌!

但是我覺得只有唱自己的歌,才能讓自己投入感情去詮釋。很多年輕人唱英文歌都是只懂旋律,對歌詞一知半解而已。

餐桌談公事 怪怪台灣人

問:你怎麼看台灣的應酬文化?

答:我們德國人總是說:「工作就是工作,喝酒就是喝酒。」我們會在會議室裡,花兩、三個小時把公事談完,工作結束後就是私人的時間;到時候要一起吃飯、喝酒都是私人間的聯誼,跟公事無關。

但是台灣人公私領域的界線不這麼清楚。大家會把公事帶到吃晚飯的場合繼續談。我可以感受到台灣人的壓力很大,工作很多,生活很少。大家應該要有多一些私人的空間,這樣對生活、健康都有好處。

台灣是個很有彈性的社會,什麼服務都可以很迅速獲得。像有朋友要找房子,房仲業者可以馬上派人來帶你去看房子;我要裝第四台,業者說第二天就可以找人來裝。這對一板一眼的德國人來說是不可能的。德國人往往會花時間訂下一個嚴謹的計畫,然後不輕易改變,更不可能說改就改。

怕鬼怕靈異 老小一個樣

問:你怎麼看台灣宗教信仰?

答:我發現台灣人真的很怕鬼。電視台上有很多靈異節目,朋友也會跟我說發生在他們身上的靈異經驗,在德國大概只有小朋友會害怕鬼。在台灣常常可以看到路邊有人在燒紙錢、拿香拜拜。

台灣跟德國都是高科技發展的社會,但是宗教對德國人的影響愈來愈小。根據統計,會經常上教堂的德國人大概只剩百分之三,現在德國人大概只會過耶誕節和復活節而已。

【2008/09/23 聯合報】

老外看台灣》問薪水.問祖宗… 好奇心淹台灣

畢大尉(David Bernhardt)
國籍:紐西蘭
年齡:30歲
在台:兩年半
現職:英文教師

記者曾吉松╱攝影

紐西蘭人畢大尉說,台灣是個「什麼都可能發生的地方」。

畢大尉十七歲就離家獨立,以工作賺取旅費的方式旅行,曾二度從紐西蘭旅居倫敦,二○○六年來到台灣。以教英文為業,畢大尉不久前在東區小巷內,開了一小爿鹹派專賣店,賣紐西蘭家鄉味,卻意外幫他認識更多台灣的不同面向。

這個島 什麼都能發生…

問:你對台灣人有什麼印象?

答:台灣人很友善,也很好奇;路上不認識的人,也想知道你做什麼、賺多少錢。

我剛到台灣時,一句中文也不會說,只有寫著旅館名字的紙條。那個計程車司機帶我繞來繞去、打電話問很多人,我們花了一個半小時才找到那個地方。在那一個半小時裡,我從哪裡來、家裡有哪些人、去過哪些地方,司機都一清二楚了。

搭小黃 我底細被摸清…

要開這家小店前,我和朋友親自油漆、改裝,左鄰右舍走過,都很好奇以後要開什麼店。有個太太路過,跑進來找我們聊一聊,她離開一陣子後又回來,帶了很多食物、飲料慰勞我們。這在別的國家很少會發生!

問:你對台灣社會有啥觀察?

答:台灣人很愛乾淨,進別人家裡都要脫鞋;但是上廁所用過的衛生紙,卻丟在垃圾桶。

跳舞吧 不怕人潮圍觀…

在公園跳舞的老人,也很有趣。被那麼多人看,他們一點也不會不好意思。在我的觀念裡,在公園裡慢跑、做運動、打太極拳都很好,但是跳舞……還是覺得怪怪的,至少我做不到。

有一次,十幾、廿個跳完舞的老先生、老太太,成群結隊到我店裡吃紐西蘭鹹派,真的很好玩。我覺得他們充滿嘗試的勇氣,也體會到這個老社區的老人,不輸年輕人的活力。這是我以前在補習班教英文時,看不到的另一面。

7-11已變台灣文化了。生活方便,是我愛上台灣的第一個理由,不管搬哪裡都有便利商店,多晚都買得到東西吃,站在路邊幾分鐘就有計程車。要是在紐西蘭,打電話叫車之後,起碼得再等四十分鐘。

人黏人 與自然卻疏離…

問:你認為台灣的人與自然的關係如何?

答:我很喜歡到新店的碧潭游泳,但是那裡的垃圾越來越多。我覺得很可惜。

這裡人和自然的關係很疏離。太陽很大,西方人迫不及待脫衣服曬太陽,台灣的女生卻撐陽傘,就怕曬黑了。我覺得皮膚黑很健康呀!但我相信很多人寧願待在有冷氣房的都市,覺得比較安全、舒適。

習不習慣接近自然,跟教育制度有關。我在紐西蘭,也是都市長大的小孩,但我們放學後到吃晚飯前的幾個小時,都在戶外玩、爬樹。台灣的小朋友功課壓力太大,放學後還要補習,一天大部分時間都待在有冷氣的地方,怎麼會習慣接近大自然?

台灣小孩需要更多時間去玩。小孩子可以從玩耍、遊戲中學習社交的能力,學習靠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玩」也是一種重要的學習。

等紅燈 摩托車擠到爆…

問:你如何看台灣流行騎自行車的風潮?

答:的確,騎自行車的人越來越多,環保、節能減碳,我覺得很好。但老實說,我愛摩托車,因為我太懶了,哈哈。

台北搭捷運很方便,騎摩托車卻可以更認識台北的大街小巷。我知道很多人批評摩托車製造空氣汙染,但我一位加州來的朋友說的很有道理。有次她在等紅燈時數一下,路口有四十部摩托車,「你能想像在加州,一個路口停四十部汽車嗎?」她認為,摩托車比汽車少占都市空間,我非常同意這個看法。

【2008/09/09 聯合報】

星期日, 8月 17, 2008

講義》讀者10問黃俊雄

  • 2008-08-05 今日晚報 【文╱黃瀚瑩】

    1933年出生於雲林縣虎尾鎮,為國寶級布袋戲大師黃海岱次子。黃俊雄長年改革布袋戲,在傳統戲劇中注入諸多現代元素。1970年將「雲州大儒俠史豔文」搬上電視螢幕,播出時造成萬人空巷的盛況。近年除持續演出、推廣布袋戲,亦積極籌畫布袋戲歌劇,希望藉此宣揚台灣文化。

    你生長於布袋戲世家,請與讀者分享當年的生活

    我的童年正逢日據時代,社會普遍貧窮,當時生活真的很苦。我們家沒有田,父親雖演出布袋戲,卻沒有自己的戲團,哪�需要師父演出,他就往哪兒去,時常不在家,母親則靠打零工貼補家用。我年紀很小時,就得幫忙割稻、養豬,不但自己做,還帶著更年幼的小妹。我讀書時總是打著赤腳,記憶最深刻的,是時常自己炒土豆、批發香蕉,拿去跟日本兵換香菸轉賣。兵菸比較好抽,能比土豆、香蕉賣得更好的價錢。因為童年時營養不良,身體瘦瘦小小,一顆頭顯得特別大,所以父母都叫我「大頭」。

    我的父親、大哥都在演布袋戲,但父親認為做這行要四處流浪「跑碼頭」,實在很辛苦,因此一直很反對我學戲。但我的音感很敏銳,私下跟著北管師父學打鼓,學胡琴,偷偷摸摸,很怕被父親發現。某次,演奏樂器的後場缺人,父親為此很困擾,這時才有人跟他說:「叫大頭上場就好了啊。」父親聽我唱北管嚇了一大跳,這才知道我背著他練習。

    儘管如此,父親依然不贊成我拿戲偶上前場,但我還是偷學,手拿著戲偶,對著鏡子練習生、旦、淨、丑不同的動作、口白。

    有一次,父親受邀在廟口演出,一天連演數場,但他卻罹患重感冒。演出時間已過,台下觀眾不耐煩,紛紛鼓譟抗議,我只好硬著頭皮上場。當時我個子小,得搬椅子才搆得到戲台,也還沒變聲,童音生澀,但觀眾卻看得目不轉睛,紛紛豎起大拇指,讚我是「神童」。其實,我那時已經十七歲了,因為發育得晚,看起來像只有十二、三歲。

    學習布袋戲的過程中,最辛苦之處為何?有什麼難忘的經驗?

    我十九歲開始獨立開戲台演出。起初到一些小地方演戲,票價比別人便宜一半,只要一塊五毛,都沒人來看。有一次,我們在台東知本結束演出,前、後場一行人掏掏口袋,居然只有兩塊錢。沒錢坐車怎麼辦??我們只好用走的。那時真是井底之蛙,不知道距離有多遠,很天真地想走到高雄找大哥。走啊走,從半夜三點半走到隔天中午,才走到大武山。我還扛著裝戲偶的箱子,鞋底都走破了,最後實在累得受不了,在路邊休息。這時,一名載豬的司機,問我們要不要坐車??我們以為遇到救星,高興地跳上車,司機卻跟我們說要收三塊。我們沒錢,只好又下車。司機後來知道我們在演布袋戲,馬上問我認不認識「岱師」??我說,那是我父親啊。司機一聽很高興,原來他是我父親的戲迷,又叫我們上車,免費載我們去高雄。費盡千辛萬苦,我終於到了高雄,又累又髒,一看到大哥,眼淚都流了下來。

    你曾改良戲偶,並加入流行音樂、聲光效果等,是什麼原因讓你勇於創新

    雖曾吃苦,但我二十歲開始走運,演出很受歡迎,有時一場吸引上千名觀眾。有觀眾抱怨,坐在後面根本看不到,我便嘗試將戲偶加大。

    一九五八年,我計畫拍布袋戲電影《西遊記》,電影必須有特寫鏡頭,我想戲偶沒表情,拍起來不好看,於是自己設計,再請師父做出眼睛、嘴巴都能動的布袋戲偶,結果非常轟動。當時台灣還有美國新聞處,「阿督仔」處長還將《西遊記》推薦到法國,參加坎城影展。

    我也發現,布袋戲的音樂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有些觀眾告訴我,他們常被北管的鑼鼓聲打斷情緒。於是我也進行音樂上的創新,例如「雲州大儒俠」中的史豔文,出場音樂就是「出埃及記」,悲壯又有氣勢。

    一九七○年,「雲州大儒俠史豔文」在台視播出,創下百分之九十七的驚人收視率,請與讀者分享當時對社會的影響。

    當年每到中午播出時間,就有很多學生蹺課,農夫不耕種,醫師不看病人,計程車司機也不載客;當時有小學生寫作文,題目是「最偉大的民族英雄」,小朋友竟然寫「史豔文」,結果被學校記過。

    最有趣的,是有人跟我說,他某天發現家中的電視不翼而飛,便問他父親怎麼回事?他父親說:「『藏鏡人』竟然這集還沒死,我氣得把電視給丟了,再也不看了。」但他隔天中午回家,竟發現他的父親還是忍不住,跑到鄰居家繼續看布袋戲。當年這齣戲也海外運動員紀政到美國比賽,還把《TIME》雜誌的報導寄回台灣給我,日本、德國也都曾洽談播出事宜。

    你對「好戲」的定義為何?

    布袋戲的表演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我認為內容都必須傳達「忠孝節義」,才能算是一齣好戲。道德用講的不會有人想聽,如果用演的,而且演得出神入化、引人入勝,那就成功了。從前社會的人,不也常藉著看歌仔戲培養品德?

    你不但是布袋戲大師,更是優秀的劇作家、導演,如何擷取靈感?

    我多半是由日常生活中體會,光是現實社會的題材就演不完了。我喜歡與人聊天,但不是單純的談話,而是從中觀察一個人細微的表情、動作、語氣,對角色的塑造很有幫助。

    此外,多看書也很重要,尤其我讀了很多漢文書籍,唯有如此,寫出的對話才會優美且耐人尋味。

    你創造出許多經典布袋戲角色,最喜歡其中哪一個角色?

    所有的角色我都很喜歡,尤其是駝背、暴牙,拄著柺杖的「秘雕」。他原是美男子,因故變成醜陋的模樣,但他心地善良,不敢讓尋夫的妻子「大節女」知道自己真實身分,怕妻子傷心,因此一直苦苦隱瞞,我特別喜歡這一段戲。

    你日前宣布,將計畫推出有史以來第一齣布袋戲歌劇《西遊記》,為何會有這樣的想法?

    國外有《貓》、《獅子王》等水準高超,歷久不衰的歌劇,但台灣卻沒有。我希望推出布袋戲歌劇《西遊記》,不用西式唱腔,而是加入台灣民謠、南北管等元素,演員多達三十多人的大型表演,希望能巡迴海內外。這是宣揚台灣文化最好的方式,我希望觀眾看了,會有「真不愧是台灣布袋戲」的讚歎,若有盈餘,我也想用這筆經費從事公益,回饋社會。但我不希望工作人員只參與這齣戲一、兩年便草草解散,讓他們對未來沒安全感,覺得生活沒保障。這個計畫困難重重,沒有上千萬經費很難成功,但我還是要衝衝看。

    對台灣未來布袋戲的發展有何期許?

    政府應推動布袋戲,也要勇於改革,舊戲若能新作,才能吸引年輕觀眾。現今有些布袋戲偏重科技、動畫,但若只是打打殺殺實在不好,我認為布袋戲的內容絕不可偏廢,一定要有教育意義。

    幸福嗎?

    知足就是幸福。我一路認真地做,能有所發揮,且自娛娛人,因此我是個幸福之人。

星期三, 8月 13, 2008

老外看台�》�性自由 台�人超可�

堀��二
�籍:日本
年�:60�
�台:17年
��:中原大�建�系主任

(�者屠惠�/�影)

�台十七年,堀←�二�研究台�建��水的����作家,成了��大�科系少�的外籍系主任。妻子郭中端����的宜�冬山河岸景�,�人津津�道,夫妻�持���台��境改造新��。

�自服�性�的日本,堀←�二��台�人的意�多,做建�、�境���,得花更多���通。但他�:台�人�是比日本人可�。

不��� ��心吃��

�:台�人�你什�印象?

答:和�、�朗,很容易交朋友。台�人�面多半�互相�心「吃��?」,似乎把吃�看得很重要。日本�有耶!在日本,工作��肚子��被�,代表你不�心。工作永�比吃�重要。

台�人不太喜���,我想原因之一,是公�等��性的�地不足,活�空�受限。台�的父母���鼓�孩子多��,否�不利�民健康。

��理� 想像力差一�

�:你在台�教�,教法和�生反�,�日本有何差�?

答:台�的�生很尊敬老�。�台��生上�,要有清楚的方法和理�,好像要有一套理�他�才安心;日本人不太喜��理�,��用感�做事。我教建���,要台��生�一分建�分析�告大多���,�得��是道;但要他��空想像��一�房子,�就不�得�得好,明�弱很多。

我想�是�小就受文字��的�故,要把文字「翻�」成建�造型,有些困�。

日本�生常�感��作��,��、建���都很有想像力,�不太有��能力。我猜可能是�小被��服�的��,如果有太多理由�被�。

我也好奇,�什�台�人���出�留�?同�是海��家的日本人,出�念�的比率���高。�不一定不好,或�是�台�更��化的�力。

婚照�密 很不好意思ㄋㄟ

�:吃�台�人的喜酒�?

答:有,�件事印象很深刻。我很��,�什�台�人在�婚前要花�拍那�多照片?而且有些�面很�密,�公��大家看,很不好意思耶!在日本,�是很私人的事,�多在床���「�」字。

日本吃喜酒,桌上�有每�人的名牌,��是「指定席」,主人很清楚有多少人��,而且男士都��穿黑西�、白��(�加���打黑��)。有一次在日本,我��打���,�果�得奇��服、格格不入。

在台�比��性,不�穿著�那��究,大家也�便坐;�客可能少於�期,也可能多很多,幸好我��碰��位子坐的��。相�之下,日本人就太��、��了;台�人比�自由派。

�榔西施 有趣又能提神

�:看�台�的�榔西施�?

答:嗯,我�得很有趣,好像荷�情色�窗秀的台�版,很有提神作用。我�得她�的穿著有�很有�意,只要不太�火,是很有趣的社�文化。

�:台�多�女性�了婚仍��上班,和日本不一�?

答:日本的女性�婚後,往往做��家庭主�。她�在�婚前要先��茶道、料理、正�的穿著和搭配方式,好��婚後生活。好�是家�舒�整�,但男人肩上的�子就重了。

在台�待久了,我很清楚女性要兼�工作、家庭的辛苦。�然很忙,我��量�忙做家事,因此比����另一半。有��在累垮了,只好找��清�工�忙打�。但我�持不�外�,我�得打�最好�是自己�,可��美化空�,靠外�就�不到了。

【2008/08/12 �合�】

星期二, 8月 05, 2008

早年開墾聚居 數字為地名

  • 2008-08-03 中國時報 【詹伯望】

     進入廿一世紀,還能見到以數字為名的地名─「十二戶仔」,饒富古意;和現代鐵路因為科學園區而命名的「汐科」站對比,直如霄壤。

     先民墾地,漠漠平野,住戶稀少,數家聚居守望相助,久而即成地名。如屏東有六塊厝、九塊厝,台中有四塊厝,台東有七塊厝,嘉義有五間厝。

     另外,為解決資金勞力不足的問題,常由數人合股開墾,如台北縣有五股、六股,台南縣有三股、七股;有股亦有份,斗六有十三份子,台南市有三份子。

     宜蘭平原拓墾時,墾戶常聯合十個或十個以上的佃戶一起闢荒,十小結結合一結,轉化成地名,如二結、五結、十六結。

     荷據以來,臺灣土地丈量都以甲為單位,亦成為地名。台北一帶就有九甲、十二甲,台南縣有三甲、六甲、十三甲,鳳山亦有五甲。五甲相當於一張犁的面積,故台北市有三張犁、六張犁,高雄也有八張犁、十張犁。

     甚至,連開墾時捉鬮以定先後的「鬮」字,也被用作地名,如宜蘭員山有三鬮,北縣三峽有二鬮,高縣阿蓮有九鬮等等。

躲風災 南投12戶仔遺世7年

  • 2008-08-03 中國時報 【沈揮勝╱南投報導】

 山中難民營▲南投縣「牛車寮」的12戶人家,桃芝受災後集體避居山區建鐵皮屋,過著沒有門牌、水表和電表的遺世生活。(沈揮勝攝)

     台灣鄉間聚落,多以環境特徵為名。桃芝颱風後,南投縣信義鄉多了一個新地名,叫做「十二戶仔」。災戶陳清枝等走投無路,數十人避居深山台地,十二間竹管鐵皮屋,陪他們度過七年悽苦。遺世如美斯樂,但活得比泰北孤軍更沒尊嚴。

     七十歲的陳春揚說:「美斯樂還有觀光業呀!哪像咱早遭被遺忘?」六十一歲阿嬤陳鄭玉蘭表示,連個門牌都沒。中生代的廖炳榮補充,沒水用,引山泉洗澡;沒有電,從被沖毀的老宅接舊電表應急。住斜對面的黃梅則急著出門幹活:「日頭曬頂了,屋內會比陽光下還熱十度!」

     沒門牌 鐵皮屋內棉被濕透

     陳順貴、郭傳勝、黃清樟等十二戶,原居住陳有蘭溪上游支流的「牛車寮」河階地。九十年桃芝洪峰破堤,三、四十人連夜疏散避難。翌日清晨,陳、郭等五宅遭洪水沖走,餘七戶亦岌岌可危。災後沒有人敢回家過夜,在同富國小棲身一個半月。

     同年八月中旬,鄰長陳順貴與大夥兒商量:「校園開學在即,得另找棲身處。」眾人七嘴八舌,湊出四十萬元,取得舊宅山邊,一片台大實驗林出租地的使用權。劈竹為梁、鐵片蒙皮,打造難民營,耗時一個月。

     敏督利颱風來了,鄭添財的河階舊宅隨波逐流。「好佳在,沒住在裡面。」艾利颱風侵襲,廖秀英宅邊菜園,擋土牆又缺了大塊。杜鵑颱風時,頭頂上的玉山如鬼哭神嚎,屋頂鐵皮掀掉大半。卡玫基帶來五百公厘雨量,躲在屋內棉被濕透。

     屋陋心滿足 憂棲身地不保

     不過他們很滿足,因為這裡安全。房舍雖簡陋,但畢竟也庇護了十二個家庭,歷七年風雨歲月。惟一抱怨的是,「十二戶仔」像是被遺棄的孤兒,只有選舉前,才會有候選人登門。

     此外,他們自去年底起,陸續接到台大存證信函,指他們違規使用土地,必須限期拆除。居民說,已經找不到其他安全居住地了。曾希望能以地易地,或賣、租給他們安身都可以,但對方不答應。「連難民營都沒得住!」

星期日, 7月 27, 2008

體驗「牽豬哥」 觀眾喊加油

  • 2008-07-27 中國時報 【莊哲權╱新港報導】

 搞錯方向▲新港頂菜園昨天為遊學台灣的成員舉辦古早味的「牽豬哥」活動,不過這隻豬哥似乎騎錯了方向。(莊哲權攝)

     看過40年代的「牽豬哥」嗎?新港頂菜園發展協會,廿六日舉行1場古早味的牽豬哥活動,由參加「遊學台灣」的成員們打扮成迎親隊伍,將豬八戒送入洞房,不過或許是天熱,或觀眾太多,豬哥一度怯場,沒有限制級演出。

     參加青輔會「遊學台灣」的成員,昨天在新港頂菜園體驗40年代台灣農村的牽豬哥,青年學子們打扮成迎親隊伍,有人吹著嗩吶,有人扛著喜餅,在「內山姑娘要出嫁」的音樂中,把豬哥送入洞房。

     在豬舍裡,已經有3隻正發情的母豬供豬哥「臨幸」,學員們包括大人、小孩,都擠在豬舍外,睜大眼睛,等待豬兄、豬嫂激情演出。

     但是在眾目睽睽下,加上天氣又熱,第1隻豬哥任憑飼主及母豬的調情,都提不起「性」趣,觀眾高喊加油,牠老兄仍是不為所動,最後還索性躺在地上休息。

     飼主只好調來另1隻較年輕的豬哥,2號豬哥到場後,盯著母豬屁股亂嗅,可能是經驗不足,有時騎上去又跌下來,有時還騎錯方位,不過最後還是不負眾望,現場嘿咻起來。

     頂菜園理事長陳明惠表示,牽豬哥是台灣早年的豬隻配種活動,現在改用人工授精後已經幾乎看不到,這次的遊學台灣古笨港文化營,安排成員體驗,頗具新鮮感及教育意義。

星期六, 7月 26, 2008

台中縣 令人垂涎糕餅故鄉

寶泉食品推出露之果及小月餅禮盒。
蔣佳璘╱攝影

兩岸直航將帶動台中縣各產業商機發展,尤其台中清泉崗也是直航機場之一,往來兩岸的台商及陸客來台回程都會採購糕餅來當伴手禮。台中縣是台灣糕餅產業重鎮,素有「糕餅故鄉」的美譽,境內糕餅業者大部份在人口密集的三大都會區,以縣府所在地的豐原市中正路、神岡、社口稱得上是糕餅業的一級戰區,其次是以海線為主的大甲、清水、梧棲及沙鹿地區,最後是大屯地區的太平、大里、烏日及霧峰等地。

台中縣糕餅商業公會理事長何錦拓表示,糕餅業在台中縣的發展,一向不斷創新且引領流行,從早期的名產綠豆椪、鳳梨酥、太陽餅、老婆餅、香妃酥、鹹蛋糕、小月餅、芋頭酥,到近期的牛軋糖、雪莓娘都創造出新產品、新的業績,縣內的糕餅名店及百年老店林立,即便不是中縣所研發的產品,一來到中縣也都能大放異彩屢創佳績。台中縣糕餅公會會員數超過300多家,平時除配合政府單位做政令宣導外,在社會公益及提升糕餅產業形象上一直不遺餘力,更與交通旅遊局配合觀光休閒活動,促銷糕餅與農政單位發展「一鄉一特產」,開發更多的糕餅名產共創商機。

台中縣的糕餅業分佈以山線的豐原、神岡及東勢,最早創始者要以雪花齋呂水先生的雪花餅,演變到後來各家的台式綠豆椪,其他包括寶泉小月餅、鳳梨酥及蛋黃酥等各具特色,更是奠定糕餅故鄉的美名。海線的糕餅最早應起源於大甲地區媽祖廟周圍,每年舉辦大甲鎮瀾宮八天七夜遶境活動,延伸發展出來的奶油酥餅、芋頭酥等地方名產,其中的奶油酥餅與鎮瀾宮、大甲帽席並稱大甲三寶。屯區的工商產業發達且人口眾多,區內的糕餅業也是兵家必爭之地,不同於其他地區,屯區的糕餅總是令人親切萬分,有一甜一鹹的公婆餅、甜蜜蜜的老婆餅、穠纖合度的鳳梨酥,添丁生男的新丁龜,丹梅的福之音素月餅,光聽名字就讓人垂涎,每一家的糕餅都有它獨家的品牌故事,對喜歡嘗鮮的消費者,走一趟屯區相信會有畢生難忘的經歷。

由於糕餅業者不斷研發創新並開發新產品,以迎合時代演進的潮流需求,在風味、外觀上求新求變、注重養生健康,相繼開發出較低熱量、較低糖、較低脂肪的產品,來滿足愛健康又挑嘴的頂級老饕。近年來,原物料不斷上漲且消費者的飲食習慣改變,業者以現代化機械設備取代傳統糕餅製做方式,藉由自動化機器控制糕餅製做,同時可減少人工成本及加強環境的衛生,滿足現代人的需求及消費新選擇。


【2008/07/20 經濟日報】

富比世:台灣改變速度全球第3

美國權威財經雜誌「富比世」公布全球十大改變最快速的國家,波士尼亞以滿分100分排第一,台灣和中國大陸以84和76分,分居3、4名。在新興國家中,台灣改變速度稱第一。

在全球化風潮下,國際知名品牌如何把主力產品打進外國市場是成敗關鍵,而這些市場的需求和品味正在急速轉變,到底全球那些市場改變速度最快,成為熱門話題。美國華盛頓「社會科技顧問公司」制訂「改變速度」指數,以測量各國市場過去10至15年和現階段相比的改變速度。

社會科技公司分析師卡德指出,「改變指數」所量度的是生活的重大改變,而非反映富有國家人民生活上的小小改善,例如只是把一般手機升級為智能手機就不列入考慮,所要反映的是由搭乘巴士橫越金夏沙到擁有廉價汽車的重大改變。

美國哈佛大學的經濟學者葛誠克隆在40年前提出,越落後的國家,發展速度或工業成長速度會越快。中國大陸經濟近年飛躍成長,在改變排行搒上排第4,足以印證這項著名的假設。

改變指數怎麼評

改變指數測量的評分項目包括都市化、識字率、公民自由、平均國內生產總值(GDP),以及電話、電視、網路的普及率。各相關數據都來自權威機構,如聯合國開發計畫署、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世界資源研究所等。每個項目變化越大,指數越高。

十大改變最快國家

「富比世」公布十大改變最快速國家,全球排名前十名的國家和地區,分別是波士尼亞(100分)、阿爾巴尼亞(86分)、台灣(84分)、中國大陸(76分)、維得角(75分)、莫三比克(73分)、蒲隆地(71分)、愛沙尼亞(70分)、幾內亞比索(70分)、智利(65分)。

【2008/07/22 聯合晚報】

星期四, 7月 24, 2008

拜水流公媽 人人捧顆頭

有誠則靈雲林縣西螺社口水德堂供奉的神祇,是兩顆水流屍(浮屍)的頭骨。信徒以麻布包裹頭顱後,在布上畫上人面,奉為神明,並以水流公、水流媽稱呼。
記者王志弘╱攝影
 
有誠則靈水德堂不僅供奉頭顱,連金紙也綁成頭顱狀,信徒拿著金紙朝拜時,有如捧著人頭來見,相當特殊。
記者王志弘╱攝影

實在「珍奇廟」!雲林縣西螺社口水德堂,供奉俗稱水流公、水流媽的神祇,竟是兩顆水流屍(浮屍)的頭骨,百餘年來信徒虔誠祭拜,還替公婆修容畫面,連祭拜用的金紙也疊成頭顱狀,令人大呼無奇不有。

水德堂七十三歲的主委李當淵說,相傳一百多年前,西螺舊大排漂來兩顆頭顱,雙雙卡在水道轉彎處,當時的先民認為很不吉利,趕緊拿起竹竿想把兩顆頭顱撥開,但無論怎麼撥,兩顆頭顱總是又漂回原處,甚至在水面上繞圈圈,似乎想表達什麼,見者無不驚奇,於是將頭顱撈起。

廟方指出,當時曾經有撿骨師鑑定漂來的頭顱,判斷是一男一女,當時擔心鄉親見到頭顱會恐慌,於是以麻布包覆並搭起棚架,以免頭顱遭受日曬雨淋。有民眾無意間經過祭拜祈求,身上病痛竟不藥而癒,神蹟傳開後,地方趕緊建廟供奉,並將兩具頭顱尊稱為「水流公、水流媽」。

水流公、水流媽香火曾盛極一時。而信徒前往祭拜時,大都將金紙堆疊成圓球狀,有如捧著一顆人頭來見,更是罕見。五十五歲的雜貨店老闆廖燈煌說,他小時候光是九九重陽節在廟前賣香燭,一天就可進帳五、六千元,在當時十分可觀。

他指出,像這種「陰廟」,求財、尋人、問病痛、問事業特別靈驗,在全民瘋大家樂的時代,常有風月場所的女子前來拜拜,祈求中上一筆獎金後就此從良。賭徒更是摩肩接踵,水德堂前的野台戲、電子琴花車、康樂隊天天在拚場,猶如不夜城。

當地民眾對水流公媽更是深信不疑,吩咐小朋友不可去廟裡玩筊杯、摘廟旁的樹葉、大聲嬉鬧,若有冒犯,隔天肯定肚子痛。李當淵表示,這是代代相傳的禁忌,鄉親們都深信不疑。

連水利會四十多年前要收回廟地時,負責索討土地業務的課長還接連好幾天不舒服,趕緊到廟裡上香,表示願無條件出借土地。廖燈煌指出,水德堂附近是西螺鎮內最早設有路燈的農路,受重視的程度可見一斑。

【2008/07/23 聯合報】

星期日, 7月 20, 2008

從山田燒墾談高山農業

自由時報20080429 ■ 郭華仁

上週四立法院經委會決議停止執行「國土復育策略方案暨行動計畫」,並且指責限制高山農業是扼殺原住民生計的劊子手。筆者有幸受邀草擬「原住民族傳統生物多樣性知識保護條例」與「農業基本法」,對於原住民族如何永續經營都經研究訂立條文,因此對於立法院的說詞與議決,有責任提出己見。

高山環境敏感不適大量開發,已是基本常識。原住民族在山區生活至少數千年,發展出相當智慧的經營模式來與環境共存。漢人過去認為原住民以山田燒墾來務農會破壞水土,但是國外的科學研究在在證明山田燒墾是相當友善環境的農業操作。道理很簡單,燒墾只清理地上樹木,播種是用掘棒挖一小洞置入種子,整個山脈的土表保持完整不怕大雨。近代農法雖然效率高,但是機械將土壤割裂翻覆,陡坡上團結的土表一旦零碎,土石流當然經常發生;不但該地無法復耕,族人生命更是難保。近代工法開闢高山道路不利於原住民族,也是一樣的道理。

經建會張景森副主委幾年前在研擬「國土復育條例」時,曾經到台大舉辦公聽會。當時的草案是完全禁止經營高山農業,但本人發言指出禁止原住民經營農業,會喪失原住民與環境互動的機會,不利於永續經營。不知張副是否從善如流,反正定版時已允許原住民部落進行自給農耕,對於原住民的權益與長遠的生計都有所考慮,應該值得原住民朋友的肯定才對。

強力反對開發高山地區的漢人或許是昧於私利,然而部分原住民朋友基於謀生的理由,也主張在高山地區種植果樹的權利。近年高山農業的經驗顯示,其獲利者主要還是漢人以及少數學習或引進漢人農業經營模式的原住民。然而短期的薄利抵擋不了長期的環境浩劫,犧牲的是多數願意永世居留原鄉、沒有聲音的原住民。誰是原住民生計的劊子手已非常清楚。

當然,單靠傳統農耕無法維持生計。筆者在前開立法草案中都主張,政府應輔導、獎勵與補助原住民從事傳統農法以及維持其基於傳統知識之慣習生活,來維護山地永續經營。漢人與長期留在平地已和漢人平起平坐的原住民「精英」,宜體認山區原住民對於國土保安的偉大貢獻,讓原住民以尊嚴與光榮的方式得到應有的獎勵與補助。 (作者為台灣大學農藝學系教授)

星期五, 7月 11, 2008

老榕牛車涼亭 乘涼憶「試牛坡」

春社社區發展協會在嶺東巷的百年榕樹下建造牛車涼亭,讓居民乘涼又回憶昔日「試牛坡」農村光景。
記者熊迺群╱攝影

春社里嶺東巷早期是農民買賣水牛、測試水牛拉力的地點,俗稱「試牛坡」。春社社區發展協會為喚起老一輩兒時回憶,在復興宮百年榕樹下建造牛車涼亭,如今涼亭完工,每當夕陽西下,耆老們總會抱著孫兒坐上涼亭,津津述說地名源由與昔日農村光景。

春社發展協會委員張子欽表示,別以為當今嶺東巷民宅林立,其實在他年幼時,當地是寬敞且坡度達30度的山坡道,早期農民要買賣水牛,總會先把水牛帶到此處,試拉裝滿木材的牛車,依拉車的力道作為議價標準,所以該處有「試牛坡」之稱。

張子欽說,牛車涼亭以百年榕樹為基座,樹幹枝葉剛好做為涼亭遮蔽,而這棵榕樹也有它的歷史價值,據當地高齡92歲的老阿嬤轉述,她幼年時榕樹就已高大茂盛,她就是在樹下聽長輩說故事長大的。

牛車涼亭耗費數周後已順利完工,如今每天早晚,都能看到老人家靠在涼亭座椅上乘涼,孩童則蹲坐在平台上嬉鬧,耆老們比著手勢,述說兒時農村童趣,昔日村民群聚農村光景,在歷經數十年歲月後,終於又在「試牛坡」重現。

【2008/07/11 聯合報】

台灣客家三合院 如何保存

劉煥雲╱聯合大學全球客家研究中心副研究員(苗縣公館)

報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公布增列了七處世界遺產,首為福建的客家土樓群。此一消息,令台灣人汗顏!台灣客家人更應該思考客家建築文化保存問題。

台灣並未有大型土樓建築,現存最具客家建築特色的,只剩下鄉間才有的三合院了。三合院蘊涵了許多客家文化意涵,例如倫理關係、淵源關係、天人關係和風水學。客家三合院用空間與多層次的組織,來具體化了客家人所重視的家庭倫理關係,正身中間的「廳下」,是祖先牌位或供奉神明的場所,也是家族聚會、祭祖之場地,也是執行一切家庭倫理關係的儀式、言詞、行動之所在;祖先牌位(阿公婆牌)是客家文化淵源與生命關係之象徵。正身的左側間,由最年長、輩份最高的祖父母居住。

三合院建築具現了客家人的淵源關係,三合院大門門框上方會寫上堂號,用以標誌家族與宗族遷徙的淵源。三合院常圍成內外「禾埕」,是整個家庭休閒中心,農忙時則可以用來曝晒稻穀或農產品。內外禾埕象徵著整個家庭的團結和諧,家長在廳下祭祀完畢,灑酒於庭,表示與天地相感、陰陽相通,祖德綿長,是「天人合一」的空間表現。

三合院的建築,一定要後有靠山(玄武),才會有龍氣,要順龍、正脈而做,左右要有青龍、白虎砂手,砂手要有環抱,前面要有明堂、案山(朱雀),案堂明廣,四水歸堂,水鎖而歸庫。客家人相信「山管人丁,水管錢財」,三合院一定要合乎以上風水原則。以上這些建築文化內涵,對許多客家後生來說,都是很陌生。

由於台灣颱風、地震與土石流等天災甚多,三合院保存不易;加上人口外流,造成棄置或閒置;客家人在分產時,大都是兄弟均分,結果產權不清楚,想改建或擴建,也就困難重重。

若欲保存活化廣三合院,保存客家建築精神文化,政府可以思考:對具有保存價值及富有歷史文物性質的三合院,編定為古蹟,並撥款維修、保存。配合鄉鎮產業的特色,將三合院改為客家文物保存中心,或客家器物販售中心,或客家文史工作室、資料庫。選定一鄉鎮一三合院,配合客家文藝節,在三合院建築舉辦活動,讓遊客認識客家建築之美。

【2008/07/09 聯合報】

星期六, 7月 05, 2008

聯婚道未貫通 耆老唏噓憶當年

自由時報20080704〔記者邱顯明╱玉里報導〕安通越嶺古道是花東縱谷、東部海岸早年的聯婚道路,今年81歲玉里鎮民彭琳溪,早年就背著聘金翻山越嶺到台東縣成功鎮娶某,是這條聯婚道路的見證人。

彭琳溪昨天騎腳踏車趴趴走,聽說當年他娶某的古道只做一半,心中難掩失望,直說可惜!他說,如果全線暢通,花東兩縣住在海岸山兩側民眾,想運動,就走安通越嶺古道;想開車,就走玉長公路那有多好!

重修這條古道西半段的花蓮林管處,在說明牌上寫著「古道是阿美族人的聯婚道路」。彭琳溪說,其實,漢人也經由這條古道到成廣澳娶某、嫁尪。60多前,他就是提著皮鞋、背著聘金,到現今為成功鎮的成廣澳娶某。

彭琳溪說,那個時候,他清早從玉里出發,到安通,穿越原始闊葉林步道,到太陽下山才到台東縣長濱鄉的南竹湖,住在當地的旅館裡,第二天再到妻家迎親,和新娘赤著腳翻山越嶺回到玉里鎮。他說,雖然這麼辛苦的娶某行程,現在想起來是不可思議,但在當時卻是稀鬆平常的事。

安通越嶺古道只做一半,雖然令他失望,卻也讓他重新記憶當年娶某,在山嶺上既辛苦又歡喜的情景。
 
安通越嶺古道整建 只修一半

〔記者邱顯明╱玉里報導〕林務局開闢安通越嶺古道為國民休閒旅遊步道計畫,花蓮林管處已施工完成,但同是林務機關的台東林管處,卻以古道偏辟沒有開闢價值不開了,使古道一分為二,相當特別。

花蓮林區管理處執行開闢休閒旅遊步道計畫,曾委請專家學者勘察、評估,有多條步道陸續開闢,如八通關越道及剛完工的安通越嶺古道(成廣澳古道)西段。

安通越嶺古道建於清治光緒年間,是清治總兵吳光亮開闢八通關古道後,接續開闢從花蓮安通穿越海岸山到台東長濱的步道。是當時花東縱谷和東部海岸營商、聯婚、傳教的要道。

台11線海岸公路、台23線東富公路、台11線甲光豐公路通車後,安通越嶺古道逐漸荒廢,除登山人士作橫越海岸山脈登山活動,已少有人湮。

林務局計畫重新開闢安通越嶺古道,由花蓮、台東林管處進行海岸山脈東西兩側古道修復的評估,但同屬林務機關、同一條古道,兩個林務機關評估卻南轅北轍。

花蓮林管處認為古道具人文及休閒旅遊價值,編列600萬元工程費,重修安通山區路段,在4公里半、很多分岐農路上廣設標示;在荒廢的古道上,重開步道、棧道直上稜線;也在山區設置兩個平台,方便遊客休息、觀景。

稜線以東,為台東林管處的轄區,勘察人員說,他們原來也計畫開闢東段古道,但經勘察小組評估認為,地點偏僻、險峻,沒有什麼人走,因此,台東段不做了,古道因而只修一半。

從安通沿古道可以上海岸山稜線、約10公里的路段,可讓登山民眾走入時光隧道,想像百年前在這條路上,攀山越嶺挑貨做生意、聯婚娶親、英國傳教士翻山到花東縱谷傳教的艱辛旅程!

不准砍竹殺雞 原民視為惡法

  • 2008-06-28 中國時報 【羅浚濱╱竹縣報導】

     「原住民砍自己種植的竹子,只因沒有向政府申請,就要罰12萬元?原住民都可以自己殺豬,為什麼以後雞鴨不能自己殺,一定要送電宰場?這太不合理!」原住民立委孔文吉指出,這種脫離社會現實的法條,他會在立法院下個會期要求相關單位修正。

     原住民縣議員謝應隆為爭取鄉親生存權,廿七日邀請立委孔文吉到縣府召開座談會,針對農委會不符實際的森林法相關法條和家禽電宰公告,希望孔文吉協助在立法院修法。

     謝應隆說,開挖土地違反水保法只罰6萬元,原住民砍自己的竹子,不知道要申請,也沒有破壞國土或森林保育,森林法竟要罰12萬元,這種法令是惡法,嚴重違反比例原則。

     農業處長范國銓說,森林法45條規定伐採林產物,對私有地林未依行政程序申請就砍伐,第56條罰則在八十七年修法前,違規行為人罰款9千元,修法後罰鍰提高到12萬到60萬元,比違法保安林或水土保持法令者,顯有處分過當。

     另外,農委會延後2年的家禽電宰公告,防檢局另有解釋,認為傳統市場以外還是不能自行宰殺,在各縣市展開稽察行動,引起全國養雞協會關注,準備串連向農委會抗議,與會人士也紛批評防檢局是「大砲打小鳥」。

     謝應隆說,原住民養的豬,不用送到肉品市場,可以自己殺,為什麼養雞鴨這麼小隻的家禽,要送到平地的電宰場屠宰,如果司馬庫斯的雞鴨,一早要送到竹北電宰場,送回來天都黑了,肉都壞了,要怎麼賣?

     謝應隆說,就算再過1百年山地鄉也不可能設電宰場,家禽電宰政策一旦執行,將嚴重影響原住民的生存權。孔文吉也認為不合理,將在立法院下個會期,要求相關單位修正,以保障民眾生存權益。

星期四, 7月 03, 2008

您不知道的「台灣夜世界」

  • 2008-06-21 中國時報 【■劉韻詩╱北市(退休教師)】

     日昨,一位立委說,在台灣,晚上除了跑夜市、跑不正當場所,觀光客還有那些地方可去…,言下台灣似乎是個沒有文化的國家

     因外子任職跨國企業,筆者常有機會招待外地來台朋友認識台灣文化。故宮博物院、國立歷史博物館固是必須參訪之地;如果時間充裕,孔廟與二二八公園內的省立台北博物館也頗具特色。

     晚上可去逛士林、饒河街、萬華等夜市,並品嘗傳統小吃。餐後可去行天宮或龍山寺,欣賞台灣廟宇建築之美和信眾的禮拜祈福儀式。饒河街夜市附近的佛具店與老中藥舖子也值得一看,那些泛發神秘香氣和色澤的桌櫃瓶罐,是許多台北人視而不見的真實生活,也是觀光客為之著迷的台灣文化。歌仔戲、布袋戲、原住民歌舞,都是足以吸引觀光客的文化特色,過去只有偶遇演出時請外來朋友觀賞,日後觀光客會愈來愈多,相關單位應安排固定場所,作經常性演出,讓觀光客認識台灣豐富的藝術層面。如此無論觀光客夜宿那個城市,都有機會參與文化活動,不致有「晚上無處可去」的遺憾。

     除此之外,礁溪泡溫泉、南方澳夜晚觀漁火、花東沿海可夜釣魷魚、到高雄夜市吃罷海鮮再欣賞愛河夜景…等,都可以提供讓觀光客驚豔的「台灣之夜」的體驗。台灣夜晚的觀光資源其實很豐富,只是有待相關機構努力推介。

星期三, 7月 02, 2008

嚴長壽:「台灣,要拿什麼感動人?」

30雜誌
第  44 期  2008.04.01 出刊

作者:瞿欣怡 攝影:蔡仁譯

無論什麼時候見到嚴長壽,他都堆滿笑容,身體微微前傾熱情跟你握手,彷彿從不疲累。

多年為台灣觀光奔走,嚴長壽有更深的體會。這是場耐力賽,他跑在前頭,等著台灣人的美學素養趕上來;這種事根本急不得,只能陪著跑,跑久了,總會到目的地。

創造感動,才能改變現狀

「如果無法感動人,說再多都沒有用。」嚴長壽說。以往他試著從政策面影響,也試圖影響國外投資者,最後卻發現他要影響的人更多,如果基層民代、商家、社會大眾都不了解他所形容的世界,就無法改變現狀。

於是有了新書《我所看見的未來》。書中他詳列了許多對台灣未來的思考,這是一本「美好台灣白皮書」,書中有觀察、建議,也有批判,闔上書頁後,閉眼想像如果這一切都能成真,台灣將再度成為福爾摩沙。原來,在我們眼中貧乏、無趣的台灣,可以這麼美好。

嚴長壽為大陸友人規畫的旅遊路線,也不一樣。事情從一個小導遊的抱怨開始。那名導遊帶著大陸東部沿海一帶的教授,參觀台灣東北角,天天看海的大陸教授當然看不上眼,當導遊費力講解台灣故事時,教授們打盹閒聊,一點也不在意,還指著龜山島說:「你就帶我們來看這兩顆石頭啊?」台灣導遊不甘示弱,馬上講起台灣的民主自由,雙方大吵一架,旅遊玩出一肚子氣,還錯失兩岸做朋友的機會。

嚴長壽卻安排了不一樣的路。香港大學校長來台灣時,他邀請他們到陽明山林語堂故居參觀,在食養山房用餐,聽王心心演奏南管,夜宿中國麗緻飯店;第二天到金山朱銘美術館看藝術品,中午在法鼓山吃素齋、打坐;接著到木柵看優人神鼓的演出。當香港大學校長要離開台灣時,對嚴長壽說︰「我們看到台灣文化最深刻的地方,太感動了。」

同樣是旅遊,我們該拿什麼感動人?嚴長壽拋出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每次改變,都要讓台灣加值

嚴長壽總是溫柔而堅定,總是仗義直言,必要時,火坑他都跳。挺身而出,就要有成箭靶的心理準備。答應接掌圓山飯店時,他心中明白這是個火坑,卻還是去做,他心中放著幾句話:「是非審之於己,毀譽聽之於人,得失安之在數。」接掌的一年半內,他捲入工會的鬥爭,卻堅持要做對的事情。他將荒廢的餐廳改為「六○年代酒吧」(現已更名為「李白酒廊」),邀請歌手演唱老歌,連歌單都要管;半夜1點他還在巡廚房,一個細節都不放過。一年半任期滿,嚴長壽留下二十幾本工作手冊,他說:「就算當時在位者不在乎,至少五十年後有人重新翻閱,找到些工作原則,都是很棒的事情。」

反蘇花高更讓他成為箭靶,好朋友龍應台形容是「萬箭穿心」,他也不在乎。他在乎的是人們能不能了解蘇花高將帶來的危害?1000億元的經費,如果不蓋蘇花高,而是用於讓花蓮更美,才能增加在地收益。他不厭其煩地說:「旅遊有三種,一是走馬看花,二是深度旅遊,三是無期無為。台灣觀光一定往前走,才有希望。」

他向來不在乎自己。失敗了,他笑笑說:「我還好!沒問題!人生如果只敢做百分之一百成功的事,又有什麼好期待!」被誤會了,他就記著弘一法師的話:「止謗莫若無辯。」他只在乎每一個當下,有沒有全力以赴?努力了,就翻到下一頁繼續開始,不留戀職位,也不哀嘆挫折失落。

立足國際,先和世界做朋友

曾經有人邀請嚴長壽參政,他馬上回絕,對方不死心請他回去問了太太再決定,嚴長壽哈哈大笑︰「不用回去問太太,我馬上就可以告訴你不可能!」選前,記者問他挺藍還是挺綠,他很有智慧地回答︰「我該說的話,應該在選舉後才說。」

在嚴長壽心中,愛台灣有更深刻的解釋,他緩緩地說︰「愛台灣,就是不要傷害台灣人的心,選舉時,台灣人的心一直被撕裂,非常殘忍。只要擺脫政治人物的價值觀,就可以對台灣保持信心。台灣一直在學習,一定可以走向更成熟的道路。台灣人應該思考就算經濟不再起飛,是不是還可以過有品質的生活?還能夠更愉快?」

他大手一揮,認真地說:「我自己是一點都不重要的,只要可以分享,可以鼓勵人,就覺得太棒了!」嚴長壽行程滿檔,卻還帶著腰傷寫書,書中的每一篇章都是他日思夜想的問題與解答。

第一本書《總裁獅子心》,他分享了自己高中畢業後,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28歲成為美國運通台灣區總經理,他要告訴年輕人,逆中求勝不是奇蹟,是努力;《御風而上》要讓年輕人打開眼界,看見全世界的競爭力;《我所看見的未來》,則是他在觀光旅遊界闖蕩多年後的「畢業之作」,他笑稱自己計畫60歲退休,暫且無法如願,但至少畢業論文是寫完了。

他回頭檢視,發現自己這麼拚命努力,只為了一個信念:「讓台灣和全世界做朋友。」三十七年的職業生涯,他帶著誠懇的笑容,彎腰握過的手已經數不清,人們在他身上得到的,不只是短暫的溫暖,更是無形而珍貴的勇氣。

嚴長壽

◎麗緻管理顧問公司總裁,曾任圓山飯店總經理、美國運通台灣區總經理。所主持的亞都飯店榮登世界傑出旅館系統(The Leading Hotels Of The World);著有《總裁獅子心》《御風而上》《我所看見的未來》等書。

星期二, 6月 24, 2008

老外看台灣》台灣人 進門說你先 開車都我先

亞歷•安明寧(Ali Amini),國籍:伊朗,年齡:20歲,在台:5年,現職:餐廳總經理。
記者黃義書╱攝影

才廿歲的亞歷•安明寧已是兩家餐廳的總經理,他喜歡問初見的人:「你知道我幾歲嗎?」雖只念到高一,亞歷為父親打理餐廳事業,從籌備到營運完全掌握。在他看來,台灣的父母過度保護孩子,「該管教就要嚴格管教,而且要訓練他們獨立。」

他說,台灣人弄不清伊朗、中東、阿拉伯;提到伊斯蘭教就是「可以娶四個老婆」,對美國以外的世界所知不多。

小黃亂停靠 撞上你倒楣

問:談談你對台灣人的印象?

答:台灣人平常很客氣,進門時「你先」、「你先」推讓半天,但開車的時候,每個人都要搶先。

我不喜歡台灣人開車。亂轉、突然換道,計程車看到客人就馬上停下來,公車也不管後面有摩托車就靠站,撞上去都是你的錯。有時我騎摩托車,會覺得被欺負。

我的台灣朋友告訴我,開車不能亂叭叭,會被扁。但我非常生氣的時候,還是會按喇叭,但通常按了也沒用;對方故意不走,越按越不理你。

我留大鬍子 客人很害怕

問:你遇到的台灣人,講到伊朗就聯想什麼?

答:(比出手槍的樣子)我以前留鬍子,現在都不留了。客人會說「真的很像恐怖分子耶」,他們覺得很好笑,但我不覺得。

每個人都說伊朗不安全,記者到伊朗要保新台幣一千多萬元的保險。可是,伊朗跟伊拉克不一樣。

歧視伊朗人 台簽被刁難

西亞、中東這些國家雖然地緣相近,但也不能一概而論。如果你介紹自己是台灣人,對方說「哦,就是大陸嘛。」你們會覺得OK嗎?

我常覺得伊朗人被歧視。我們要拿台灣簽證非常困難。之前我是在台合法居留外國人的未成年子女,所以有四年居留簽證;年滿廿之後,我到馬來西亞去辦台灣的短期簽證,台灣外館的人說:「伊朗全都是壞人。」還刁難說我應該到杜拜去辦。

我爸在台灣有三家公司、兩家餐廳,我的身分沒有問題,而且護照原本有台灣居留簽證,馬來西亞的台灣外館卻要我去伊朗駐馬大使館,讓他們出英文證明說我的護照不是假的。

伊朗駐馬大使館出簡短的三行字,收我一千七百元台幣費用,因為浪費他們時間。

你是美國人 還是外國人?

我在台灣常被問奇怪的問題:「你是美國人嗎?還是外國人?」當然一看就知道我是外國人,但台灣人的「外國」只有「美國」和「美國以外」。台灣人超了解美國,而且喜歡跟著美國團團轉,這是很大的問題。

兩伊戰爭,伊朗和伊拉克為什麼要打八年的仗?我問台灣人,幾乎都答不出來。伊斯蘭教的什葉派、遜尼派婚姻觀不一樣,伊朗人不像阿拉伯人娶四個老婆,我們的男女尊卑觀念不同。這些台灣人也弄不清楚。

我覺得不是台灣人的問題,是台灣媒體的問題。有時我看到台灣的新聞報導西亞、中東的消息,我說:「老爸,你看!」他很疑惑:「現在還有嗎?」我們上網一查,事情發生已經過了三個月,台灣才報出來。傻眼!

孩子太受寵 生活沒目標

問:你對台灣社會有何觀察?

答:有些年輕人一個月的零用錢有一、兩萬元,但是學費什麼都是父母付了,這麼多零用錢就是拿來玩,買大麻或到夜店喝醉。他們不知道要幹嘛,生活沒有目標。我認為嚴格管教對孩子還是好的。而且爸媽要讓他們知道:廿歲就該獨立了。

【2008/06/24 聯合報】

老外看台灣》小孩愛說不會 大人愛捏我臉

白一蓮(Irene Bird)、白一蘭(Ellen Bird),國籍:澳洲,年齡:9歲(左)、12歲,在台:4年,現職:台北市信義國小學生。
記者李承宇╱攝影

廿四小時書店、不眠的夜市、勇猛的計程車…都是「台灣人」給世界的鮮活印象。透過外在注視的眼睛,更能看見自己,不論是陰影或光環。

「老外看台灣」專欄於每周二推出,由在台外國友人的眼睛看台灣,發現自己,認識自己,也更珍惜台灣。

台灣小朋友「很愛說我不會、我不要」,「腦袋裡面想的比實際做出來的好」。白一蘭、白一蓮姊妹,是澳洲商工辦事處首席副處長齊文麗的女兒。她們四年前隨母親來台,就讀一般國小,從外國孩子的眼睛看台灣小學生,課業壓力是她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

澳洲姊妹花:功課難很多

問:在台灣上小學感覺如何?

白一蘭(以下簡稱姊):台灣的功課比澳洲難很多。我覺得台灣同學的壓力都很大。就算小考考壞了,回家也會被爸媽處罰,他們可能不很快樂吧。

我覺得很奇怪,考試不及格應該是自己的事,為什麼爸媽要處罰呢?

我記得有一次數學只考五十分,拿考卷回去給媽媽看,媽媽只問我:「妳滿意這個分數嗎?如果妳自己滿意就好。」我覺得那次考試已經盡力了,老師說考卷裡有一些是很難的資優班題目,不會沒有關係。我很滿意那次考試,因為我該懂得題目都懂了。

不過我發現有些台灣學生真的很厲害,很難的數學題目也算得出來!

同學跑得慢 竟被全班罵

除了功課之外,同學間也給彼此壓力。有一次大隊接力賽,我們班本來可以拿第一名的,但是有一個同學跑得比較慢,讓全班只拿到第三名,大家都罵他。我覺得應該要鼓勵他,叫他下次加油就好了。

白一蓮(以下簡稱妹):台灣的考試真的很多,從周一到周三我已經考了四張測驗卷了。月考之前,老師會發考卷不斷練習。有的同學甚至要考到九十七分以上,回家才不會被罵。

很容易放棄 會說不會做

台灣學生很愛說的口頭禪是「我不會、我不要」。有時候找同學打球,他們會說「我不會」,不想玩新的遊戲;上課時老師問問題,同學也常回答:「我不會。」感覺起來大家好像都「輕飄飄的」,一碰到問題就飄走了,很容易就放棄,沒有多想要怎麼努力學會新東西。

問:你們覺得台灣如何?

妹:我覺得同學腦袋裡面想的比實際做出來的好。比如說像美勞課要畫台北一○一,很多同學在畫之前會把自己的構想說得很精彩,但最後實際的作品卻很單調;除了大樓外,就只有一棵樹。

我覺得可以用一些色紙貼出跨年煙火的樣子,應該會比較有創意。畫一個有肌肉的公主應該也不錯。

大廈不好看 紅配綠好怪

我發現女生比男生更有創意,美勞課上捏陶土,台灣女生捏出來的作品都很棒,這一點我比不上。

姊:我覺得台北的高樓大廈不怎麼好看,很多都是灰灰的、咖啡色,不然就是外面裝飾得太花,甚至用粉紅色配綠色,很奇怪。

妹:但我覺得台灣鄉下的三合院很漂亮,我很喜歡。如果有一些人搬到鄉下去住,台北就不會這麼擠了。

叫我阿斗仔 白人即美國

問:你們覺得台灣人怎麼看外國人?

妹:很多人看到我,會一直捏我的臉,說好可愛。我感覺很不舒服。在路上也會有人背著我們叫「阿斗仔」,我們都聽得懂。我爸爸說他以前在日本時,走在路上都會被路人瞪,大家好像看到外星人一樣。

姊:很多人都覺得「外國人」就是「白人」、就是「美國人」、就是金頭髮、藍眼睛;很多書上的圖片也都是這樣,只要畫到外國人,頭髮不是金色的就是紅色的。但是我是「澳洲人」、頭髮跟眼睛是「棕色的」,希望大家以後不要再以為我們是美國人了。外國人也有很多種,像是非洲人的皮膚就不是白色、頭髮也不會是金色。

【2008/06/17 聯合報】

星期五, 6月 13, 2008

社會公益vs.社會公義

工商時報 2008.06.06  工商社論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日前提出他對社會M型化問題的看法與解決方法,希望新政府能落實「富人增稅,窮人減稅」的稅改。他甚至還呼籲,明年促進產業升級條例租稅減免絕對要徹底落日,不能局部復活或借屍還魂。在工商界一片要求政府繼續延長免稅聲浪中,張忠謀獨排眾議的諍言,發人深省。我們一方面為張忠謀的良心發言喝采,另一方面則期待社會廣大的迴響,進而促使更多企業家出面相挺支持。

     近年來我國所得分配不均與貧富差距擴大益愈嚴重,中產階級逐漸萎縮,財富分配趨向M型化,社會出現了許多「新貧」與「近貧」人口,政府亟須早日正視此一問題。從所得重分配的功能言,政府擁有的工具不外乎租稅與社會福利措施二種。前者若能發揮量能課稅的功效,即可達到「劫富」的目的;後者若能照顧到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則便能產生「濟貧」的效果。根據研究顯示,近年政府所做的所得重分配,其中百分之九十乃是來自於社會福利措施的執行,課稅的貢獻相對微小而不足。換言之,政府若欲解決所得分配不公問題,首先必須要調整與平衡課稅及社會福利二者間的功能。在「濟貧」的部分,除應隨時檢討與改善現行各種社會福利的缺失外,更重要的是能適時創建因應與符合社會新需求的措施,而此亦正是我們支持政府做「負所得稅」的原因。至於,在「劫富」的部分,則須要靠政府對富人加稅,其中最關鍵的就是要擴大稅基,取消或限縮現行各種浮濫的減免稅優惠。除了張忠謀所談到的證券交易所得恢復課稅及取消促產條例減免稅外,另外一項應該做的乃是加強與提高「最低稅負制」(即所得基本稅額條例)的課稅效果。此制度已經實施二年,政府應該考慮將個人六百萬免稅額降低至四百萬元以下,以增加適用此一稅制的富人數量,進而發揮更有效的重分配效果。

     一個現代化的企業家不但要懂得經營事業賺取利潤,更要體認企業形象與社會責任的重要。現實社會中,的確有許多企業家熱心社會公益,每年皆捐助龐大金錢贊助各種公益活動或救助貧窮,我們對這些企業家的善行義舉表示肯定。其實,政府在稅法上亦對這些公益捐贈行為給予許多減免稅的鼓勵,例如所得稅中慈善公益捐贈可做為列舉扣除的項目以及遺贈稅中對公益信託財產與慈善公益捐贈等不課稅。由此可知,企業家從事社會公益活動,不但能提升企業的品牌與形象,更能達到節稅的實際利益。如果企業家的所得稅邊際稅率為40%,則每當他捐出100元,其真正的捐贈只有60元,政府另外為其負擔了40元,有效地減輕了企業從事公益活動的成本。無怪乎公益捐贈的金額與範圍能逐年不斷地增加與擴大,甚至在企業界已成為一種「時尚」。

     惟在感動於企業家熱心公益之餘,我們卻常發現許多有錢的企業家繳納極少的稅,這是一個令人不解的強烈對比。有錢人不願意把錢繳給政府,但卻願意捐贈出來做善事。政府課稅係為了謀求社會全體民眾的福祉,追求社會公義價值的提升,概念上乃係更廣義的「社會公益」。企業家繳稅給政府若能將之視為如同贊助社會公益,則必能不再費心勞力地遊說政府給予減免稅或從事各種複雜的節稅安排與規劃。私人捐贈做社會公益,目的無非是為了濟弱扶傾、救助貧窮,以實現社會公義的精神與價值,此與政府的重分配功能完全一致。我們之所以讚許張忠謀,即係深切感動於他將「社會公益」轉化成「社會公義」的真知灼見。

     當然,此富人加稅的報導一出,勢必會對張忠謀造成莫大壓力,連財政部長都不敢公開予以正面肯定,可見此事利益糾葛複雜的程度。我們希望張忠謀不但有說真話的勇氣,更有永不退縮的堅持。

台灣經濟 發展北高雙核心

中國時報 2008.05.24  梁定澎╱高雄市(大學管理學院院長)

     目前新政府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經濟成長率每年成長六%的支票。如仍然沿用過去的策略,勢必相當困難。過去Intel的CPU面臨加速的瓶頸時,推出了雙核心處理器,讓現在電腦的計算速度大幅提升。

     蔣經國時代的十大建設,充分兼顧區域均衡,南部港口與重化工業,而北部則是服務金融的雙核心策略;自李登輝主政後,成為北部高科技的單核心策略,大量的資源集中在台北到新竹的一百公里區間,造就了大批科技新貴,但同時也讓區域發展日益緩慢,南北落差與社會分化日益嚴重,由於北部土地與其他資源的成本大幅提昇,經濟成長當然也面臨瓶頸。

     未來要追求更高的整體經濟成長,勢必要回到雙核心策略,以台北與高雄為軸心,用高鐵作為串聯兩個核心的骨幹,就像加州以舊金山與洛杉磯為雙核心發展一樣。為此,高雄有幾件迫切需要的事。

     首先,須在高雄建立政府財經智庫,可以是財團法人或大學研究中心,由區域觀點參與全台的經濟發展規畫。因為目前幾乎所有的財經智庫均集中在新竹以北,南部人力微乎其微,且受限於研究人員的生活經驗,無法深入瞭解區域需求,致使規畫成效有限。

     其次,在資源分配上應作適度區域均衡,針對區域產業提供必要支援,培養南部的高等教育機構,成為南部區域發展的知識中心,縮短南北知識落差。

     第三,應該強化行政院中部與南部中心的角色,未來應該不只是收文的窗口,而應該是能夠跟中南部的智庫,地方政府,和產業界合作推動區域發展與建設的重要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