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4月 19, 2008

1張1896年地圖 2萬公里原鄉行

王維德(左)的父親(中)支持他勇敢圓夢,在他發表成果的日子,特別到校參與。
記者王昭月╱攝影

騎著載有高山爐、帳棚、攝影設備的RV重型機車,繞行南台灣山林逾2萬公里的樹德科技大學視覺傳達系學生王維德,利用學校「百萬築夢計畫」提供的獎助金,完成探索原鄉夢想,他以影像直擊原住民生活,帶回豐碩的紀錄,還打算續拍「10 個不能說的祕密」,呈現解構中的台灣原民文化。

與王維德同樣獲得學校獎助的百萬築夢計畫得主,尚有休閒管理系進修部楊環靜、陳郁心;流行設計系董芯妤;企管系柯志暐、劉穎璇;建築環境研究所黃冠乾5組學生,他們為了「圓夢」,有人辭去工作,有人申請延畢,有人抱著替外公一併完成「留學夢」的動機,展現追逐夢想的強烈企圖。

獲獎學生分別在台灣及紐西蘭、新加坡、日本等地完成探索心願,包括走訪底層傳統市場、到紐西蘭考察毛利人獨步全球的藝術文化、調查新加坡清潔公司的管理制度及日本吊橋文化等。

就讀視覺傳達系四年級的王維德,騎著父親送的RV250重型機車,展開南台灣壯遊計畫,以影像寫日記。原本預定拍攝800公里;不料展開旅程之後,欲罷不能,每每為了尋找一個解答,數度「殺」上山林,考察里程數逾2萬公里。

王維德說,自己是因為一張1896年的福爾摩沙地圖,激起探索原鄉的想法。曾有人告訴他「台灣原住民文化10年內將會滅亡」,為要證明論點真偽,他決定到原民世界找答案。

為執行計畫,王維德動腦研發一具可以嵌在安全帽的攝影系統,方便騎車行進間,同步收錄影像,他就讀同校的女友盧嘉玲全程隨行,側面記錄他「圓夢」的點滴。

王維德說,原住民文化在年輕一代已逐漸消逝,「在某個世代而言,的確欠原民同胞一個道歉」。

【2008/04/11 聯合報】

星期五, 4月 18, 2008

老外看台灣》大學哈美式風格 傳統靠邊站

柯浩涵(Raphael Costa Coelho),國籍:巴西,年齡:24歲,在台:半年,現職:悅智全球顧問公司實習分析師
記者林秀明╱攝影

來台半年的巴西青年柯浩涵才剛參加南部的墾丁音樂季,「台灣人竟然可以靜靜坐在地上,欣賞搖滾音樂!」台灣樂迷的「自制」讓他覺得不可思議。他也觀察到,台灣的大學校園生活充滿濃厚「美式風格」,像啦啦隊、嘻哈舞,但本土、傳統的東西反而少。

他認為,在台灣人身上,可以看到深刻的美國文化影響。同樣出身於全球化趨勢中的非主流國家,柯浩涵對此特質感受強烈。

正統中國功夫 無處學

問:你到台灣半年,感想如何?

答:我十歲開始學中國武術,有人跟我說可以到台灣看看,學正統的中國功夫。半年前我因為工作來到台灣,但發現找不到教功夫的武術館。有人建議我去大學社團試試,我到了校園看到很多人在打籃球、踢足球,可是沒看到學生練中國武術!

台灣的大學校園有很濃的美式風格,校慶活動中一定會有美式啦啦隊表演、大學生的穿著也很美國風、大家都在跳嘻哈。相較之下,我們巴西在傳統與「美國化」之間分得很清楚。巴西的大學迎新活動中,會放巴西傳統音樂、有巴西燒烤,整體上很「巴西」。

追著潮流跑 一窩蜂

現在全球或多或少都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從地理上看,巴西離美國比較近、台灣離美國比較遠,台灣社會受美國文化的影響應該比較小;但從歷史來看,東亞國家追隨西方腳步的時間很短,速度卻很快。

我可以感受到台灣人有一種「迫切希望跟上潮流」的特質,現在流行什麼、朋友有什麼,我就要跟著擁有。我知道台灣很多年前出現過「葡式蛋塔風潮」,前一陣子大家也一窩蜂排隊買日本甜甜圈。

傳統丟一旁 不珍惜

但我覺得台灣人慢慢失去傳統文化很可惜。有時候我跟年輕人談到孔子、老子,談到佛學、談到氣功,他們總會覺得「這是屬於老人的東西」。現在世界上很多人花大錢去學這些中國傳統的東西,台灣的年輕人反而不是那麼珍惜。

台灣年輕人的教育程度高,很多人到歐美國家留學、遊學,眼界很開闊、價值觀很多元,這是他們受到西方文化影響比較正面的地方。

家族觀念重 愛面子

問:你在台灣人身上看到什麼傳統特質?

答:台灣人很重視家族觀念,而且對「面子」問題很在意。

台灣的家族成員有很緊密的連結,常常生活、工作都在一起,之間有一種「義務」的關係在。

我們巴西人雖然也很重視家庭,重要日子有家族聚會,但平常還是各過各的。

同事間溝通 多迂迴

另外,我接觸到很多企業,我發現大家都會顧及面子,不太喜歡直來直往溝通。

西式的管理理論都會強調,領導人應該先釐清目標、訂出計畫、達成時間等具體的方針,與屬下充分討論計畫的可行性之後才會執行。但是台灣的員工不會當面質疑老闆的指示;遇到窒礙難行的時候,才會迂迴溝通。

同事之間也是一樣,往往會顧及別人的面子,不太願意批評別人的工作,或接受別人的批評。

公與私界線 很模糊

台灣人的公私領域界線很模糊,如果在公事上批評我,好像就是批評我這個人,很沒面子。或許台灣人在衣著、時尚流行、生活風格上受西方文化影響很大,但是像家族關係、面子問題等觀念,都還是很難脫離傳統的。

【2008/04/15 聯合報】

三民鄉正名 揭牌還在吵

高雄縣三民鄉更名為那瑪夏鄉,鄉內的村名、牌樓及國中小學也跟著要更名。
記者邱英明╱攝影

高雄縣三民鄉今年元旦起更名為「那瑪夏鄉」,為避免影響總統大選投票作業,延到昨天才正式揭牌,鄉內三村及國中小學也跟著改名,有人批評是擾民。

三民鄉更名引發地方反彈,縣長楊秋興說,地方如有不同意見,在更名之前就要講,不是拖到現在才說,何況法令程序已走完,「縣府無權再做變動」。

那瑪夏鄉是高雄縣三個山地鄉之一,日據時代稱為「瑪雅峻」,台灣光復後改稱為「瑪雅鄉」,民國四十六年改稱三民鄉,今年一月起更名為「那瑪夏鄉」,意指楠梓仙溪之意。

三民鄉更名為那瑪夏鄉後,鄉內民族、民權、民生三村,分別改為南沙魯村、瑪雅村及達卡努瓦村;縣府擬將民族、民權、民生三所國小分別改為南沙魯國小、瑪雅國小、達卡努娃國小,三民國中改為那瑪夏國中。

鄉公所昨天熱鬧舉辦正名系列活動,鄉裡布農文化發展協會總幹事韃虎等地方人士質疑正名未經公投等民主程序,鄉民得全面申請更換身分證、健保卡、及學歷等證件,勞民傷財,希望重新透過公投尊重真正民意。韃虎說,正名在去年舉辦四場公聽會,每一場都有鄉民反對,「正名手法粗糙。」

鄉長伊斯坦大•呼頌反駁說,只是恢復原來名稱,完全依地方制度法,先經鄉代會通過改名案,並送縣政府核定;至於更換證件,將派村幹事到宅服務協助鄉民更新證件。

民族、民生兩國小及三民國中上月底舉辦家長說明會並投票,結果反對改名居多。縣教育處說,如果接著舉辦的社區公聽會仍未通過學校正名,將尊重學校及家長,不會強制更換校名。

鄉公所秘書孫榮顯說,本月起開始到宅服務,包括身分證變更及門牌更新等,所需費用五百多萬元已有著落,最快在八月完成。

【2008/04/02 聯合報】

淡水捷運站 擬建觀光碼頭

縣府擬撥1.8億元在捷運淡水站後方興建渡輪碼頭和斜張橋,做為發展觀光和紓解輕軌藍海線興建前的人潮之用。
圖╱交通局提供

縣府為紓解淡水地區觀光和運輸人潮,擬在捷運淡水站後方設置碼頭,同時興建一座「單塔斜張橋」做為淡水新地標,預計明年10月就可完工;淡水鎮長蔡葉偉對此表示支持。

台北縣交通局長林重昌表示,淡水河「藍色公路」1年的運輸量約為250萬人次,為全台內河航行旅次之冠;其中關渡以下的台北縣沿線,因風景秀麗、觀光景點又多,仍有相當大的發展潛力。

為了進一步提高藍色公路的功能,縣府計畫結合捷運和藍色公路,在捷運淡水站後方興建可以停泊一般渡船和500噸級渡輪的碼頭,同時設計一座「對稱單塔斜張橋」,作為連接岸邊和碼頭之用,預計耗資1.8億元,今年底發包興建,明年10月完工。

目前正在規畫中的淡水輕軌綠山、藍海兩條路線,綠山線即將開始興建,但列為第二階段興建的藍海線仍有爭議,就算要蓋,也得等到10多年以後才能完工。

林重昌指出,淡水捷運站的水上運輸計畫若能成功,不但具有觀光遊憩功能,假如可紓解旅次,甚至可以重新評估藍海輕軌線興建與否。

林重昌表示,各家業者都認為新增碼頭會是個黃金路線,未來希望採用「聯營」方式,讓航次固定,並且降低成本。

對此,蔡葉偉表示,原本縣府要在淡水郵局設置碼頭,後因腹地不夠及地方反對作罷,現在改到捷運站後方,他「舉雙手贊成」,因為此舉不僅可以紓解客船碼頭目前的壅塞現象,未來觀光客下捷運就可以搭船,旅遊動線將更多樣化。

【2008/03/26 聯合報】

南溫泉、北纜車 花蓮重提觀光案

開放大陸觀光客來台成了熱門話題,行政院東部聯合服務中心副執行長黃憲東昨天重提他在擔任縣議員期間建議的開發「南溫泉、北纜車」計畫案,期盼中央重視,為花蓮另創國際級旅遊景點。

花蓮縣「南溫泉、北纜車」口號一度喊得滿天嘎響,如今卻「靜悄悄」,當初力爭的黃憲東訴說從頭,不免唏噓。他表示,民國91年他擔任縣議員之初,便提出「南溫泉、北纜車」的構想,其中,北纜車興建地點在壽豐鄉池南地區,完工啟用後,將成為全國唯一的高山纜車。

概算必須花費35億元的「北纜車」案,就是「移動式展望台」,從鯉魚潭往木瓜山頂,海拔超過2000公尺,計畫分四段興建,這種交走式纜車與一般低海拔的巡迴式纜車不同,每次可載客80至100人左右。

黃憲東說,透過高山纜車,可觀賞各種林相變化,再加上能全方位俯瞰花東縱谷美景,打造這麼一個國際級觀光景點,可紓解湧進花蓮的大批觀光客,當然能迅速帶動地方觀光產業。

黃憲東表示,92年6月工研院提出「池南纜車基地地質安全暨設置可行性評估計畫」,同年10月林務局提出「池南登山纜車暨高山鐵路設置可行性評估計畫服務建議書」,均認為花蓮山勢陡峭,是全國最有條件新建高山纜車的縣份。

游錫擔任行政院長期間,曾把行政院觀光推展委員會會議拉到花蓮舉行,也肯定「北纜車」的興建價值。黃憲東說,中央原本希望利用興建蘇花高速公路的標餘款執行「北纜車」計畫,後來蘇花高案生變,連帶讓此案「胎死腹中」,他認為兩案可脫鉤執行。

縣政府觀光旅遊局長林寶樹指出,經建會副主委張景森等人曾踏勘過「北纜車」路線,肯定「南溫泉、北纜車」計畫,對地方觀光產業可能帶來的正面效益,縣府早已準備好了,期待中央加緊腳步,設法強化花蓮觀光業軟硬體設施。

【2008/04/17 聯合報】

反蘇花高 地方人:綠營敗因

 

經建會副主委張景森公開反建蘇花高,縣觀光協會理事長施勝郎昨天抨擊民進黨高官「不食人間煙火」、不知民間疾苦,總統選舉才會大敗;立委傅山昆萁、議長楊文值均表示,興建蘇花高是多數花蓮人長期殷盼,相信新政府會順應花蓮主流民意,早日動工興建。

環保署前天召開「蘇花高環差分析報告初審確認會議」,張景森在會中公開反建蘇花高指出,從預算、開路必要性等他都不贊成興建,還說這是陳水扁兩任的競選政見,過去行政院是因對總統的尊重才推動,事實上很多疑慮未釐清,此時不該通過此案,應由新政府決定。

對於張景森的意見,施勝郎昨天火冒三丈砲轟說,就是有這類「不食人間煙火」的民進黨高官,長期漠視花蓮人對蘇花高的心聲,總統大選謝長廷、蘇貞昌才會在花蓮僅得二成多選票,創下歷史新低。

施勝郎強調,台北高官大多搭飛機或自強號火車來花蓮,到花蓮又有黑頭車接送,根本不知道花蓮人行駛蘇花公路躲落石的痛苦,更不知已有多少人枉死在回家的路上,人命關天,花蓮民眾爭取的只是一條「平安回家」的路,亟盼新政府能夠成全!

楊文值說,政府施政有其一貫性與延續性,不能因中央政府輪替就終止地方的重大建設案,馬英九、蕭萬長雖未公開承諾興建蘇花高,不過馬蕭都很重視東部交通與產業發展,便捷的交通是一切建設與發展的根本,他認為張景森的個人意見,不能否決蘇花高對花蓮人的必要性及迫切性。

花蓮產業長期落後、失業率居高不下,傅山昆萁認為導因於沒有安全、便捷的交通動脈,每逢豪雨、颱風就坍方中斷的蘇花公路,是花蓮人長期的夢魘,環保人士一再反建蘇花高,要把花蓮當成「台灣的後花園」,這是非常自私的心態,蘇花高一日不建,花蓮產業就無法脫胎換骨、蓬勃發展,蘇花高非建不可!

【2008/04/04 聯合報】

星期二, 4月 08, 2008

苑裡舊名苑� 老關防暫不改

中國時報 2008.03.28 
許惠就╱苑裡報導

▲苑裡鎮25個里里辦公處的關防,裡字都刻「�」,圖為田心里辦公處的關防。(許惠就攝)
 苑裡鎮公所和25個里里辦公處的關防,很多人沒注意到「裡」字都刻「�」,最近有人認為應該重刻改成「裡」以正名,公所主任祕書林坤山表示,「苑裡」和「苑�」是同音同名,苑�是早期舊名,關防已使用50年,具文史意義,目前還不考慮更改。

     公所和里辦公處對外行文都要蓋關防,數十年來大多數人看的只是紅印泥四四方方的印記,鮮少人仔細看裡面刻的字,甚至很多連掌管各里關防的里長也沒注意到這個現象,直到日前有人提出質疑,大家才感到奇怪,卻不知為何會把裡字刻為「�」。

     林坤山表示,今年初上級函文全國各鄉鎮市公所以上機關,總統府今年有編列更換關防預算,有需要者可提出申請,他認為苑裡鎮公所的關防於民國47年5月換發,已使用50年,仍完好,字體清晰,而且刻的「苑裹鎮」是舊名,有保存價值,鎮長林月珠也接受他的建議暫不更換。

     至於各里辦公處的關防是否要更換,林坤山表示,除非里長堅持要更換,否則他仍建議保留下來繼續使用。田心里長呂聯慶和幾位里長認為無傷大雅,使用得也很習慣,沒有必要更改。

     對苑裡文史有深入研究的林坤山說,苑裡鎮地名是從道卡斯族番語語音翻譯而來,不僅如此,連多數里名也是番語譯音。最早苑裡的番語叫「里灣里」,後人在簡化番語之下,改成「灣里」、「灣麗」,再演變成「宛里」、「苑�」,最後形成今天的「苑裡」。

     林坤山說,清乾隆29年設苑裹堡,日治時期取名苑裡區,大正9年改為庄,昭和18年把庄改為街。台灣光復後改為「苑裹鎮」,直到民國50年左右調整為苑裡鎮,沿用至今。

單親外籍台灣媳 自立開餐廳

中國時報 2008.03.28 
曾秀英╱豐原報導

 ▲台灣新媳婦許雪燕巧手做印尼點心,還即將開店,走出單親媽媽的陰霾。(曾秀英攝)

     印尼籍新娘許雪燕,12年前嫁為台灣媳婦,5年前痛失另一半,成為單親媽媽的她,靠製作美味印尼點心扶養子女,四月一日還將開店販賣印尼及泰式等異國料理,遠離陰霾走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

     許雪燕老家在印尼蘇門達臘,嫁到台灣來,與丈夫育有兩名子女,夫妻倆胼手胝足,共組甜蜜的小家庭,5年前,丈夫不幸病故,雪燕頓時成了單親媽媽

     她說,幸好一雙兒女乖巧聽話,婆家也協助與支持,才能再度站起來,為了要靠自己的雙手撫養子女長大,決定以在家鄉學到的烘焙、烹飪技術,製作鳳梨酥、九層糕、雪花糕等印尼傳統糕點。

     一開始到處叫賣,還常常會剩下,但雪燕並不氣餒,反而更賣力的介紹給顧客試吃,把口味調整到更符合台灣人的喜好,吃過的客人讚賞有加,生意愈來愈好,連不少餐廳都主動上門訂購。

     雪燕在家做印尼點心,還不忘進修泰國特色料理,客源日益穩定,婆家支持她開一家屬於自己的店─「異國風味館」,四月一日將在豐原市豐中路正式開張。

     雪燕自立自強的努力過程,讓印尼同鄉黃美琴、梁瑂珍十分感動,紛紛向她看齊,主動要求前往店裡幫忙,希望能有更多本地人品嘗並欣賞印尼、泰國的美味特色料理,體驗異國風情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