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5月 19, 2008

老外看台灣》健保是福音 海,應該更乾淨

史彬士(James Spencer),國籍:英國,年齡:62歲,在台:19年,現任:鴻禧美術館館長
記者張天雄╱攝影

廿四小時書店、不眠的夜市、勇猛的計程車…都是「台灣人」給世界的鮮活印象。透過外在注視的眼睛,更能看見自己,不論是陰影或光環。

「老外看台灣」專欄於每周二推出,由在台外國友人的眼睛看台灣,發現自己,認識自己,也更珍惜台灣。

史彬士曾是英國佳士得拍賣公司的中國陶瓷專家,一九八九年,史彬士來台擔任鴻禧美術館館長。雖忍不住抗議:「台灣人根本不了解馬鈴薯!」史彬士還是很喜歡台北生活。

有衝勁 什麼都可能

台北捷運、台灣的健保,史彬士的評價都優於英國。不過,他認為,台灣應該有更乾淨的海、更有世界觀的文物收藏視野。

問:你對台灣人有何觀察?

答:台灣人很友善,而且很有衝勁,好像沒什麼事不可能。不過,公德心還是很有限。比如計程車司機明明看到有行人過馬路,還是會硬擠過去;或是遇到有人攔車,不管後面有沒有車,就會直接切到路邊去,實在好危險。

不過,台灣的計程車司機都很有意思。我遇過一位七十多歲老先生,車子兩邊都插國旗;也有一位司機說,假如台灣是日本的屬地,還是比較好。由他們說國語或台語、聽什麼電台,我可以猜到大概是偏藍或偏綠。

我不跟他們談政治,頂多搭一句:「這樣子嗎?」我發現,他們只是要發表意見,不見得喜歡聽別人講話。 

好個台北 山海都近

我覺得台北有很多優點。這個城市夠大,什麼都有;但又不像倫敦、紐約、東京,大到不方便。而且很近就有山有海,條件非常好。

但是,海水汙染太嚴重啦!我常到萬里那一帶的海邊,很多垃圾。這麼靠近台北的海邊,等於是重要的門面,實在應該定期清一清,觀光客會更樂意去。

只要台北捷運到得了的地方,我一定搭捷運去。倫敦是最早有地鐵的城市,但已經上百年,老舊、有安全問題,和台北捷運相比,當然新的比舊的好。

我也很喜歡台灣的醫療服務。台灣有一個牙醫,是我目前為止碰到最好的牙醫。台灣的健保,對我們這種上了年紀的人,也是福音。英國的健保幾乎免費,但就醫的管道非常麻煩,要有當地的家庭醫生檢查、開單才能上醫院。問題是,預約家醫、等他的秘書排時間才能看病,要命夠長才等得到;台灣就方便多了,直接上醫院看醫生,醫院的選擇也多。

台灣有許多好吃的東西,蔬菜、水果都很好,我還喜歡喝黑黑苦苦的「藥燉排骨」。但像我這種來自馬鈴薯文化的人,常覺得台灣人根本不了解馬鈴薯。馬鈴薯等於我們的飯,在台灣的餐廳卻只是配角,都放少少一點點。我雖然從沒有抱怨過,但心裡常常喊:「我想要很多很多的馬鈴薯!」

問:你曾任職拍賣公司,對台灣收藏家有何印象?

競標豪氣 不管價錢

答:台灣收藏家在國際拍賣會競標常有「不管價錢、我一定要」的氣勢,因為台灣曾經窮過,有錢之後就要「收復國寶」。

很多人相信,中國國寶因八國聯軍大量流到海外。其實在蘇富比、佳士得兩大拍賣公司經手過的中國文物,幾乎不到萬分之一是圓明園文物,大家卻有根深柢固的觀念:只要在海外的文物都是搶來的。

台灣收藏家收瓷器特別喜歡「官窯」,不像東南亞地區國家能接受「民窯」。因為台灣收藏家都希望收藏「像故宮一樣」的文物。

我也注意到兩岸三地的收藏家,不是收中國文物就是收西洋印象派畫作,不像西方收藏家會收中國、印度、日本文物,日本收藏家也會收埃及文物,比較有開放的世界觀。

【2008/05/13 聯合報】

星期二, 5月 13, 2008

外地人幫忙普渡亡魂 雅美人憂觸怒飛魚神

最近一群道教人士進入蘭嶼島,並在海邊進行宗教儀式,雖然是善意「普渡亡魂」;不過,正直雅美人飛魚季,忌諱海邊活動,雅美人擔心觸犯飛魚神,要求道教人士停止祭拜儀式。

這兩天,二、三十位穿著紅色、黃色和粉紅色道袍的道教人士分兩批進入蘭嶼,並且在漁人部落海邊舉行類似法會儀式,引起雅美人的驚訝,擔心觸犯了飛魚神,於是將這群道教人士「勸離」。

蘭嶼牧師董森永表示,現在正是捕飛魚的季節,在這之前,蘭嶼已經舉辦過招魚季,好不容易招來許多飛魚,這些宗教人士的儀式一旦觸怒了飛魚神,飛魚就不來了,對蘭嶼人來說,飛魚季節是很神聖的,不能隨便受到干擾,這段時間禁止海邊活動。

當地縣議員江多利表示,雅美族人相當重視飛魚季的禁忌與傳統,這段期間海域會停放拼板舟、捕魚用具,因此是很神聖的地方,平常到海邊玩耍不打緊,但不能有太過吵雜的活動,更何況是進行宗教儀式。

據指出,這群道教人士表示是受到神明指示,前往蘭嶼「普渡亡魂」,並且將食物灑入大海,餵食魚蝦食物。

董森永說,雅美人並無惡意,也不是要驅離這些道教人士,只是勸他們不要在海邊作法,希望外地人了解雅美人的飛魚文化;江多利也認為,或許這群宗教人士是一番好意,但應該是先告知當地人,以示尊重。

【2008/05/09 中央社】

星期六, 5月 10, 2008

景頗族》象腳鼓 銀包袋 十月歌舞意難忘

桃園縣逍遙幫每年元宵、中秋聯誼,穿上少數民族服飾,圍著圓圈歡唱跺三腳打歌,快樂地逍遙半天。
記者劉愛生╱攝影

民國五十年,五十二名大陸雲南省景頗族人隨滇緬反共救國軍撤退來台,成為台灣景頗族始祖,其中卅人陸續在台結婚生子,最多時曾達兩百一十人,如今僅剩一百零九人,成為全台超迷你的「少數民族」。

每年十月底,景頗族開同鄉聯誼會,穿著景頗族傳統服飾,表演難得一見的「象腳鼓」,男士披掛獵刀、頭巾,拿著象腳鼓與銅鑼,女士穿戴銀飾,背著「銀包袋」,高聲唱著目腦縱歌,大跳排排舞,鄉音重現。

景頗族台灣同鄉聯誼會創會會長金國光說,景頗族源自蒙古真博族,相傳五億年前在蒙古唐努烏拉山,天上下凡的母繼根代是玉皇大帝三女兒,後世輾轉南下遷移,後來定居雲南。

剿匪戰爭後,國軍失利,渡海來台,景頗族人退往緬甸,成為游擊隊,後來五十二人被接到台灣,成為台灣景頗族始祖。

每年聚會時,來自高雄、屏東、台北、台東等地的景頗族近百人參加,長老演奏由緬甸撤退時帶出來的象腳鼓,這在台灣已十分罕見。

金國光表示,景頗族曾是善戰的民族,他們從小和大人一起上山打獵,肩背挎包、腰掛長刀、肩扛銅槍炮,十分威武;婦女善於編織,能夠織出數百種彩色圖案花紋,其中以銀飾品最多,圖案多數是動植物的圖形,精美艷麗。

金國光不久前返回大陸,申請海峽兩岸公證書,回台後向內政部爭取「正名」,恢復身分證上的祖籍。他希望子孫不要忘了自己是景頗族後代,就像台灣各族群保留母語文化一樣。

納西族、拉祜族、白族…  桃園逍遙幫 打歌來打氣

每年元宵、中秋,來自全台各地的大陸雲南、緬泰等少數民族,齊聚桃園縣龍潭鄉,他們穿上傳統服飾,表演故鄉「打歌」,分享家鄉美食,快樂地歌唱半天,暫解鄉愁。

四年前,為了敘舊聯誼,這群散居各地的少數民族組成「逍遙幫」。大幫主趙乃馨表示,來台快五十年,始終無法擺脫少數民族的鬱悶心情,於是號召大家彼此加油打氣,「單純聚會,大夥逍遙快樂」。

逍遙幫會員近百人,每次聚會都超過兩百人,愈來愈多泰北、緬甸和大陸雲南省少數民族相約到場,穿上納西族、拉祜族、白族、擺夷族、央族、瓦族和侗族等自己家鄉的傳統服飾,以母語相互問好。

家鄉美食黑胡椒雞、薄荷魚、醃生豬肉、酸辣魚醬、涼拌木瓜絲、米乾和紫糯米飯等端上桌,還有自己栽種的野茴香、野韭菜、野芹菜等佳肴,加上自己調配的家鄉醬料,塞進嘴裡那一刻,思鄉情緒一下子湧上心頭。

雲南打歌好手李嘉德的父親是漢族、母親是瓦族,自幼在滇緬戰區生長,每次聚會他表演的「跺三腳」雲南傳統歌舞,總獲得如雷掌聲。他說,如今在台灣平安生活,「可以快樂地跳舞歡唱,我已心滿意足」。

【2008/04/20 聯合報】

哈尼族》��衣、�香料 ��留住�南味

屏�里港�信�社�住著多名哈尼族人,逢年��穿��服�,�念家�。
�者翁�霞/�影

��柏�小�「�域」,一定�滇��境的金三角印象深刻。在屏��里港�土�村信�社�,就住著一群�金三角撤退的�胞,他�被外界形容�「�域孤�」,除了反共游��,�有傣族、哈尼族、拉祜族等少�民族,人��不多,族群�最多元。

信�社�分信�、定���自治村,住了七百多名滇��胞,除了�南、�西等�人外,�包括傣族、哈尼族、瓦族、拉祜族、苗族、傈僳族、�族等少�民族,傣族、哈尼族人�各�二、三十人,其�人�都很少。

六十八�的�慧英是哈尼族人,民�五十年跟著丈夫到台��才十八�,不��中文,家�的��服�一件也�有�出�,後��是自治村��良芳特�到泰��布料,才靠著����出家���服�。

六十四�艾珍�六十二��玉珍是哈尼族姊妹,平常聚在一起,以哈尼族�交�,艾珍�,「再不��族�,就真的忘了」。

��因�少�民族人�少,�有定期��活�,他�把思�的情�全展�在美食上,「只要端上酸酸辣辣的食物,�南味就�了」。

�南美食重香料,�地民�在屋前屋後�了不少香料植物,如��薄荷、�蜂橙、水蓼、刺芫荽等。

�立屏�科技大�森林系助理教授�美惠���些�富的香料,�助�地�展滇�美食,以「�域孤�料理�」�主�,鼓�社����成�南美食烹�班,如酸�高�、��米�、�拌蕨菜、�拌青木瓜、香茅��,�有�肉加上薄荷、水蓼、刺芫荽等香料做成的「��」等,�外地�客吃得到道地�南美食。

�念�口溜…  ��18怪 走一遍�一回

屏��里港�土�村民梁宏才把�南十八怪�在社��上,吸引外地人�足。
�者翁�霞/�影
走�屏��里港�信�社�,��上的�案,�令外地�客忍不住停下�步��,因�,�上�的是「�南十八怪」。

什�是�南十八怪?壁�的作者梁宏才住在信�自治村,母�是傣族,他�,十八怪是�南的�口溜,多�一遍,就多一分家�味。

「�蛋用草串著�」,�南因山路多,�蛋以稻草包著再串起�,�不容易打破;「竹筒能做水�袋」、「摘下草帽���」形容民�生活��;「四季服�同穿戴」,指的是�南�候多�,四季服�在同一�季�,都派得上用�。

「老奶爬山比猴快」,形容�地�女勤��程快;「三�蚊子炒�菜」、「四�竹鼠一麻袋」,形容�地蚊�、老鼠又肥又大;「石��到�天外」形容石林�光,「袖珍小�有能耐」指�地牲口不大,但力量不小。

「米��子���」、「常年都出好瓜菜」、「好��抽不��」、「茅草��海�外」、「火��有汽�快」、「娃娃出�男人�」、「山洞能跟仙境�」、「��米�人人�」、「�花四季�不�」,都是描��南�地民俗�情,如火��有汽�快,是指�地地形崎�,�代交通工具未必有用。�地民�笑著�,「在��已�找不到�怪了。」

【2008/04/20 �合�】

少�民族在台�》清境�夷 火把�亮��情

住在南投清境的�夷族李有�、李秀珍父女,常��光客要求,表演抽�南��水�斗。
�者�文�/�影
 
住在南投清境的�域孤�後裔多有�夷等滇�少�民族血�,每年火把�穿上��服�,表演�具特色的�夷舞。
�/清境社���提供

南投�清境水�夷民宿,女主人李秀珍�八十�老父李有�,常��客要求,表演抽�南水�斗,李有�笑�,不只水�斗,�夷族的火把�早已成�清境吸引�客的特色�光活�。

「等三通後,南投清境的少�民族特色文化��是�光��。」南投��李朝卿最近常跑清境,��地�者座�,��少�民族特色�光����。

南投�去年��跨年晚�,因��有限,�政府找滇�少�民族表演�目,清境山��天�入��多�客,民宿家家客�,�夷�味餐大�。

南投�政府�光��洪文能最近邀港澳、新加坡、日本旅行�到南投三日�,除了清境的高山美景,�地滇�少�民族�情更是促���,其中,�夷火把�被考��入��活�,「大��光客�台後,只有在��有�的地方看不到的滇�文化」。

�夷族火把�原本在每年��六月��,��年因配合清境�光季,改在十二月登�,�接迎雪祭,成功��大批�客人潮。

火把��天,居民高�火把,挨家挨��承「照天祈年除�求吉」�俗,�火烤�、糯米巴巴、椒麻�、香酥竹�等特色美食,回味��;�夷孔雀舞、象�鼓、戛光舞的演出,更�人目不暇�。

抽水�斗比�是火把�的重��,技巧不好的�咕���到水,十分逗趣。

李秀珍的母�是�夷族人,她�,�年�域孤�在滇��境打游�,老爸李有�和多�同袍都娶了�地少�民族�妻,�夷占多�,�有哈尼、拉祜、苗、�、佤、布朗、傈僳等族,����收的孔雀舞、�夷�味餐、到��六月�年的火把�,都成�清境文化。

李有��,四十七年前�百多名滇�孤��家�眷�清境��,�在�第三代都有了,人�增加到上千人,原本荒野的清境�成了�光�,�南老家的���俗仍一代�一代。

除南投,桃��也有��多�滇少�民族,滇�����王深根希望推�少�民族文化季,他��,少�民族特色文化��可�地方�光�������睛效果。

�阿卡 我洛黑 婆婆��感情好

【�者田俊雄/花����】在南投�清境山����舞�民宿的段玉琳,有�少�民族家庭,母�是�南二十八�少�民族之一的洛黑族(音�),婆婆是滇��界的阿卡族。

段玉琳�,她的母�依莉�六十三�,身�硬朗,最喜�吃酸酸辣辣的口味。母�至今喜�在洗完澡後穿著「�基」(洛黑族母�),�得很舒�。

她�,父�在�域打游�����母�,她出生六天,跟著爸�����到台�,在南投定居;�婚後,才知道婆婆�自滇�阿卡族,婆婆���的感情特�好。

段玉琳的丈夫��方�,他�母��,洛黑族、阿卡族散居於�南、�甸、寮��界,人�甚少,民�敦厚、勤�,靠打�、�小米�生。阿卡族的男人�穿��黑布�衫,�女的服��有刺�、彩���,年�愈大,��愈��。

每家各有自己的祖�,到了十月秋收,全族���年��同�。家�若有人往生,�人是家人�流守�,洛黑族是全村族人�集�家,由�家煮消夜供大家分享。

【2008/04/20 �合�】

星期五, 5月 09, 2008

拉美糧食峰會 台灣經驗成範本

中國時報 2008.05.08  郭篤為╱巴拿馬七日電

     面對全球性糧荒,中美洲南美「波利瓦美洲替代方案」國家元首聚會尼加拉瓜,研商緊急因應對策。台灣尼加拉瓜推廣稻米的成就被主辦國提出作為各國參考模式,「台灣經驗」向前邁出一大步。

     中美洲五國元首與委內瑞拉倡導的「波利瓦美洲替代方案」國家元首七日聚會尼加拉瓜首都馬納瓜,研商面對糧食漲價引發的社會危機,尋求糧食供需自給自足之道。除委內瑞拉總統查維斯因過勞臨時取消與會,南美洲厄瓜多、玻利維亞元首及古巴副總統均親自出席。

     尼加拉瓜農業部長阿里耶.布卡多Ariel Bucardo在糧食高峰會前指出,全國六萬四千戶小農將在短期間內獲得稻種與肥料,對協助解決全國人口半數貧困、兩成學齡兒童營養不良提供緩解之道。尼加拉瓜在稻米種植上獲得台灣技術支援的經驗,將提供與會各國參考。

     台灣國合會技術團在尼加拉瓜推廣稻米種植,協助尼國「鄉鎮基金」推廣種植「原原種」稻種的46%,本季目標為供應全國稻種的一半。榮獲二○○七年全球最佳技術團獎的駐尼加拉瓜技術團團長王增瑞表示,除目前輔導的賽巴科Sebaco山谷外,適合種植的瓊塔Chontal省和里瓦斯Rivas大幅閒置地一旦投入,尼加拉瓜的糧荒將可大幅緩解。

     我國駐尼加拉瓜大使吳進木指出,協助友邦解決燃眉之急是合作重點,他歡迎台灣企業投入尼加拉瓜的稻米種植,繼九十年代創造大量就業機會的成衣業之後,再創雙贏。

星期四, 5月 08, 2008

高空盪鞦韆賽 已盪了200年

中國時報 2008.04.13  林志雄╱嘉義報導

驚險刺激 ▲嘉義市玄天上帝廟已舉辦200多年的高空盪鞦韆比賽,過程驚險刺激。(林志雄攝)

     舉辦200多年的嘉義市玄天上帝廟高空盪鞦韆比賽,已成了嘉義市重要的民俗文化慶典活動。原農曆年每5年才舉辦2次的比賽,今年起,在「擲筊」請示上帝爺後改為每年都舉辦。昨天精采比賽再度登場,群集各路「膽大的好手」競技,過程驚險刺激。

     位於嘉義市光路里新民路巷內的「武當山玄天上帝廟」,建於清朝嘉慶九年間,建廟迄今已有300多年歷史。200多年前,境內適逢旱災及瘟疫流行,民不聊生,於是賴姓先民返回原祖地福建省漳州府平和縣,將上帝爺、觀音佛祖以及太子元帥等神像移駕來台奉祀,神奇的是,奉祀之後,自此一切平順。

     盪逾10米高 對神明愈有敬意

     居民為了感念上帝爺等眾神的庇佑,於是在每農曆閏年的三月六日舉行慶豐收謝神祭典的同時,召集勇敢的青年壯丁,舉辦高空盪鞦韆的比賽與表演,凡能盪超過10公尺高,不僅技藝高超,也顯示對神明愈有敬意,200餘年來賽事從未中斷。

     今年起 改為每年都舉辦

     由於該高空盪鞦韆活動深具民俗文化的特色,嘉義市政府從今年起推動每年都舉辦,經「擲筊」請示上帝爺獲得同意。而今年的慶典,除了高空盪鞦韆外,還有舞獅、太鼓表演、肚皮舞表演、卡拉OK演唱等助興,晚上8點半到9點並施放煙火,讓上帝廟廟場熱鬧一整天。

     昨日高空盪鞦韆比賽,上午先舉行表演賽,在表演賽過程中,到場的貴賓之一市議會副議長邱芳欽也躍躍欲試,一度上場盪。但是,上了鞦韆架後,才知道不是那麼簡單,始終蹲在架上,搖晃了幾下即下架,不過,仍獲台下民眾的鼓勵掌聲。

     正式的比賽於下午2點多展開,分成少年組單雙人、青年組單雙人、中年組單雙人以及長青單人組等7組競技。結果揭曉,成績分別為:少年單人組第一名羅英瑋、第二名王振國、第三名黃昭錚;雙人組第一名鄧錩准、李昆鍵、第二名王振國、賴明毅。

     青年單人組第一名陳嘉生、第二名陳嘉財、第三名江家璋;雙人組第一名陳坤海、陳建民、第二名鄧清國、吳明雄、第三名羅啟祥、賴柏宇。

     中年單人組第一名羅金龍、第二名羅福順、第三名羅溪龍;雙人組第一名羅溪城、羅溪南、第二名賴俊賓、賴溪岸、第三名賴塗彰、賴順敏。長青單人組第一名賴丁固、第二名吳榮二、第三名曾永嘉。

庫哈諾辛成年禮 天池射日

中國時報 2008.04.13游順歷╱桃源報導

▲庫哈諾辛射日成年禮今日正式登場,昨日上午參與的六十名學員就先在高雄縣長楊秋興帶領下,進行授旗以及祝禱儀式。(游順歷攝)

     「勇敢射日轉大人!」高縣成年禮活動昨日在桃源鄉採用原民儀式進行,60名青年無畏崇山峻嶺的嚴苛考驗,將滿懷勇氣在今日繼續穿越中之關古道赴天池「射日」,依原民儀式完成成年禮。

     昨日上午儀式正式開始,60名已經過二次行前訓練的學員,在昨日展開為期兩天的庫哈諾辛山登頂活動;縣長楊秋興上午六時即在縣府廣場前為學員們授旗。

     緊接著60名學員在儀式結束後,乘坐遊覽車前往目的地天池,展開為期兩天的考驗行程,上午十時半許眾人抵達庫哈諾辛山登山口,接著便在長老祝福下一一向山神禮敬、祈福。

     這段來回約需六個小時的路程是活動中最艱難的一段,由於坡度極陡,對學員體力而言是十足考驗。本次活動預計在今日上午持續進行,學員將穿越中之關古道,前往天池「射日」參加成年禮,內容有射日禮、加冠禮、宣誓、傳承、飲成年酒、頒發成年禮證書等,完全按照原住民儀式進行。

布袋洲南場重建鹽田 謝天謝地謝鹽

布袋鹽田昨天舉行開工典禮,民眾挑著鹽擔體驗古時鹽工的辛勞。
記者李恩慈╱攝影

近30名老鹽工昨天雙肩挑著鹽擔、米擔與祭品,從布袋鎮龍江里的卿雲廟敲鑼打鼓熱鬧出發,前往1824年先人闢墾的洲南場鹽田,該處總面積20公頃,預計規劃為21世紀的「文化新鹽田」,讓已經消失7年的布袋鹽田復曬景象在今年底重現!

縣府文化處長鍾永豐、嘉義縣布袋嘴文化協會理事長黃錦財和當地里長、老鹽工等多人,昨天前往洲南場鹽田舉行開工動土典禮,大家利用簡單的祭品一同來「謝天、謝地、謝鹽」。

開工動土典禮過後,老鹽工們在「洲南場」鹽田上,示範如何踩水車將海水引入鹽田,並帶領大家滾動鹽田石輪,一同懷念「古早味」。

布袋嘴文化協會為重現布袋鹽田景觀,今年向文建會爭取經費,計畫在龍江里「洲南場」重建鹽田,全部經費共400萬元,地點位於龍江社區活動中心西南方,從進水、取水、曬鹽到收成,全部都還原到原始作業程序,讓人工曬鹽的古老景象重現,兼具文化、觀光和教育功能。

布袋嘴文化協會指出,這次重建歷史悠久的洲南場鹽田,「就是希望邀請更多朋友重新找回鹽田的美麗」,規劃好之後會讓大家實地體驗鹽工們工作的辛苦與樂趣,不會再變成無「鹽」的結局。

鍾永豐表示,早期很多鹽工都是布袋人,曬鹽對老一輩布袋人有一份特殊情感,但從7年前開始,布袋鎮所有的鹽田都不再曬鹽,很多前往布袋鎮欲參觀曬鹽的遊客很失望,「這一次,不會再讓大家從泛黃的照片回顧布袋曬鹽景象,我們會努力恢復當年榮景」。

【2008/05/07 聯合報】

復育有成 東沙淨土重現

20080507自由時報
貝殼沙灘前的東沙島碑,是民國四十三年由當時海軍東沙島管理處長杜震率官兵設置。
(記者黃旭磊攝)

最快在一百年底開放觀光

〔記者黃旭磊╱東沙島報導〕內政部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轄下的東沙環礁公園,自民國九十五年起五年內不開放民間觀光,島上目前約有兩百名駐守人員駐防,全區有一.八平方公里,是難得的淨土。

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長吳全安說,東沙島最快將在民國一百年十二月有限度開放旅遊,過去當地因毒魚、電魚、炸魚嚴重,致使珊瑚礁慘遭破壞,民國九十五年十二月行政院規劃為國家公園,現由中山大學、屏東海生館等專家學者進行珊瑚環礁復育、植被監測與研究,待有成效後再評估開放觀光。

中山大學等負責環礁復育

東沙島有潟湖、環礁及東沙大王廟等天然、人文景觀,而潟湖內經常可以發現小鯊魚游進來與人共舞。而大王廟的由來,則是緣起於民國三十七年間,曾有一颼無人小舟載著一尊關公木像飄靠岸邊,海軍官兵發現後認為是神蹟,且命名為「大王」,之後,駐軍陸戰隊四一四營弟兄為祂修廟。陳水扁總統曾親提「東沙大王廟」為廟名,後來退伍官兵返島自費掛金牌、並自宜蘭縣蘇澳南天宮請一尊媽祖共祀,廟前還有一棵百年瓊涯海棠樹庇蔭遮涼。

東沙島現有海巡署東沙巡防指揮部兩個中隊駐守,空軍派駐一班隊固守機場、海軍也有一氣象班留守觀測,駐守人員總數約有兩百名。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則在當地設有東沙管理站,近年常有學者駐守復育生態。

台灣到東沙島有兩種交通工具,每個月第二週週二從屏東四三九聯隊機場搭乘空軍C-130運輸機,約一個小時即可抵達東沙島,不過,乘客需以學術研究等理由向海巡署或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提出申請,航班當天上午十點出發,下午兩點開回,免費搭乘,但需自付保險。

另外,每週四,立榮航空五十人座小飛機自高雄機場飛東沙,停留東沙機場四十分鐘後即折返回程,單趟需自費三千一百一十四元,來回要價六千多元,航程約一小時多,當地研究人員多是搭軍機週二去,週四與準備休假的駐守人員搭立榮班機回台,約是三天兩夜行程。

赴德國取經 蘇煥智盼南縣建太陽能電廠

2008.05.07 
中央社

     台南縣長蘇煥智於五月一日率團前往德國考察太陽能光電設施,並參觀環保技術設備博覽會,發現在太陽光及風力等自然條件不比台南縣充足的地方,除了風力發電普及之外,一般民宅房舍屋頂設置太陽能板發電設施也很普遍,希望將相關經驗帶回台南縣,甚至未來能設置太陽能電廠。

     蘇煥智率領的考察團在德國時間五月二日上午飛抵法蘭克福(Frankfurt),隨即前往法蘭克福東南方的烏茲堡(Wuerzburg)參訪。蘇煥智發現,在途中經過許多小城鎮聚落,除了風力發電普及外,房舍利用屋頂作為太陽光電板發電設施也相當常見。

     台南縣政府指出,烏茲堡附近共有十多座的大型太陽能發電廠,本次參訪團考察其中二座,發現太陽能發電廠完全感覺不出傳統電廠的吵雜與污染,且由於相關電力管線系統埋設於地下,地面一片綠草如茵,還能利用成為牧羊的場所。

     縣府指出,蘇煥智認為德國的太陽能系統之所以普遍,在於以再生能源法提供足夠的經濟誘因,讓一般民眾願意在自家屋頂裝設太陽能光電板;各類型的綠能基金及銀行願意投資大型太陽能電廠。而台南縣比起德國有更充足的日照,希望未來機會在台南縣設置太陽能發電廠。

星期三, 5月 07, 2008

陳武雄:推動小地主、大佃農政策

中國時報 2008.05.05 
林上祚╱台北報導

     準農委會主委陳武雄表示,台灣農業目前處在「不足中的過剩」,八十幾萬公頃農地當中,居然有二十幾萬公頃處於休耕狀態,在全球高糧價時代相當浪費,新政府將推動「小地主、大佃農」政策,讓年輕的農民在農會資助下,能夠租下鄰近農地,透過增產減少對進口產品依賴。

     陳武雄說,台灣農業正面臨不可逆的大趨勢,這些趨勢包括: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後),與兩岸農業競合、杜哈回合談判農產品貿易議題、京都議定書的減碳協定、與高能源時代導致世界糧食供需緊繃與價格提升。

     現台灣糧食自給率只有七十三%,穀物自給率更只有四十%,玉米等作物養賴進口,但去年橄藍菜、花生等作物,卻仍出現供過於求,這是很矛盾現象。

     高糧價時代,雖然引發國內糧食供應安全的問題,卻也是台灣農業轉型契機,陳武雄表示,新政府農業政策標榜「健康效率、永續經營」,希望建立台灣農業總體形象,與其他國家農業進行區隔,並引領台灣五十年內建立台灣無毒農業島,提高台灣有機農業佔台灣農業總生產之比重。

     台灣農經系教授林國慶表示,台灣加入WTO後,糧食自給率逐年降低,在已開發國家中已是後段班,落後日韓等國,新政府上台後,應該透過鼓勵復耕方式,提升糧食自給率與生產效率,改變農業生產結構,並成立國家農業研究院,強化農業科技研發

     「在全球糧荒的今天,我們該慶幸我們還保有二十二萬公頃休耕土地」,逢甲大學商學院副院長楊明憲說,政府對復耕政策不明朗,導致休耕土地長期閒置,成為病蟲害溫床,現在當務之急,是全面調查休耕農地是否有復耕條件,除了玉米以外,樹薯、油菜都可以種植,油菜過去是綠肥作物,但如果能進一步提煉菜子油,也可減少原油依賴。

     中興大學行銷學系教授何京勝表示,從民國八十五年到九十五年期間,糧食消費趨勢發現,台灣對肉類消費持續增加,這樣飲食習慣對健康不利。

     林國慶認為,台灣過去對於維護好山好水努力不夠,因此導致農委會長時間推展有機農業成效不彰。何京勝表示,從環保的角度,一公斤豬肉,需要花三公斤飼料,台灣飼料又多靠進口,吃肉不僅不健康也不利於環保,政府應該灌輸人民健康觀念,透過發展在地有機農業,才能與國際農業區隔。

【看現象】祭儀中迴避 部族婦女 尊重傳統無怨言

自由時報20080506
「馬庫達埃」部落昨天舉行海祭,祭典期間,祭場管制女性進入,在男女平等、兩性平權的現代思潮下顯得很特別。

「馬庫達埃」部落男女有別,從古至今沒有改變,每年豐年祭一連五天,前三天是男子跳舞,女性不准加入,後兩天才是女性之舞。每年五月五日海祭,祭儀進行中,女性也要迴避。有人認為這是封建思想下的產物,但他們並不以為然,

阿美族是母系社會,家中由女性作主,「馬庫達埃」部落雖然在祭典場合禁止女性參加,但海祭、母親節前,部落會對外募款,並由部落年齡級組分組,有的成員捕魚,有的成員殺豬,舉辦盛大活動向部落女性致敬。

「馬庫達埃」部落在某些時候排斥女性,某些場合又尊崇女性,顯得很特別。當地婦女領袖說,她們沒有被岐視或排斥的感覺,這是古老傳統,她們尊重傳統,從來沒有女性族人覺得不妥。(記者邱顯明)

「馬庫達埃」海祭 男性族人獻祭

自由時報20080506
花蓮縣豐濱鄉馬庫達埃部落海祭,前一天就由部落年齡級組的青年捕魚處理魚體,海祭不但祭品是魚,聚餐食物也是魚。(記者邱顯明攝)

〔記者邱顯明╱豐濱報導〕豐濱鄉最盛大的一場海祭,昨天在「馬庫達埃」部落祭場舉行,頭目潘金水面對大海,用酒、魚與誠心獻祭,祭儀很短,卻是族人「討海」的心靈所寄。

「馬庫達埃」部落在豐濱鄉港口村,部落北邊是石梯漁港,南邊是秀姑巒溪出海口。他們從祖先到達「馬庫達埃」開始,族人就出海打漁,面對不可測的海洋,他們年年舉行海祭敬海謝神。

沒參加 要罰五千元

豐濱鄉內噶瑪蘭族、阿美族都有海祭,但以豐濱鄉「馬庫達埃」部落海祭最傳統、盛大、隆重。海祭舉行前所有部落年齡級組的成員都要返鄉參加,負責捕魚、整理祭場,沒有參加的人要罰五千元,充作活動經費。

四日,他們捉回五百多條的飛魚、兩大桶刺河魨及大批海魚,就在祭場前宰殺、烘烤,作為昨天海祭的主要祭品和參加族人的鮮魚大餐。

祭儀中 禁止女性進入

昨天上午進入祭場的路口開始管制,這種管制很特別,就是禁止女性進入祭場。「馬庫達埃」部落的海祭有專屬祭場,是東部國家風景區理處補助五百多萬元建成的,主因是「馬庫達埃」海祭,是東部海岸海祭的指標性祭典。

祭儀後 全部落齊聚餐

十點半舉行的海祭由頭目潘金水獻祭,祈求海神保佑族人出海捕魚都能平安,且滿載而歸。祭場管制在十一點過後解除,女性族人開始進入祭場和全部落的人一起聚餐。這場餐會很特別,整桌都是烤飛魚、刺河魨湯為主的海鮮大餐。

布農族「室內葬」活人要讓位

中國時報 2008.05.06 
廖肇祥╱信義報導

     布農族落葉歸根的概念,來自特殊的「室內葬」,祖先葬在家屋客廳地下,活人與祖靈一輩子生活在一起,室內埋滿了,活人就要另遷新居,東埔國小校長馬彼得表示,這是因為傳統族人認為「最好的都要讓給祖先」。

     馬彼得指出,只有善終(自然死亡)的祖先才能夠室內葬,親人先在家中挖墓穴,以石板固定防止崩塌,祖先屈肢埋入,沒有棺木或陶甕,男人有佩刀、女人以首飾為陪葬品,至於凶死(被殺、自殺或意外死亡)者,只能草草葬在外頭,且無儀式,過程越低調越快越好,為的是防止惡靈干擾活人。

     馬彼得表示,日據時代日本人認為室內葬不衛生,強迫族人將祖先遷至公墓,後來族人全部從深山老部落移居至陳有蘭溪、濁水溪各村後,室內葬完全絕跡,但落葉歸根、安土重遷、祖先至上的觀念還是存在,因此布農族無撿骨的習俗。

     馬彼得指出,原住民族多數信奉基督教,教義裡面指出,耶穌聖靈在墳墓保有完整軀體而重生,虔誠信徒認為來世要重生,非土葬不可,若要推廣火葬的優點,除了公部門外,建議從教會著手。

老外看台灣》台灣經驗 就是「倒垃圾」經驗

 

羅麗珠(Julia Ross),國籍:美國,在台:一年,現職:華盛頓DC的自由撰稿者。
圖╱Julia Ross提供
今年年初,許多台北市民都收到一張市長郝龍斌簽名的單張,那是美國人茱莉亞.羅絲投書華盛頓郵報的文章中譯:「我在台北學到的垃圾功課」。

內容描述羅絲的「台灣經驗」:鉅細靡遺的垃圾分類、壯觀的等垃圾車隊伍,讓她回到美國深思:我對消費的每一樣東西都有責任,「這門功課,跟中文課一樣有價值」。

兩年多前,身為自由撰稿者的羅絲獲得美國傅爾布萊特獎學金到台灣研究,租住台北木柵,現已返美。經由電子郵件,羅絲接受本報訪問,談她的投書與台灣經驗。

問:你的投書「在台北學到的垃圾功課」被官方大量散發,可以談談嗎?

答:文章刊出來已經四個月了,我收到許多電子郵件,有台灣人跟我道謝,也有印度、美國、香港及歐洲的回收業者,想知道台灣的資源回收作法。

垃圾蒐集 方式迷人

我回到美國之後,看到抗暖化這麼熱門,大家不斷在談「碳抵銷」,但消費還是這麼暢旺!我覺得可以分享我在台灣學到的垃圾回收理念和作法,因為台灣經驗,我自己改變很多。

當我第一次在木柵把我的垃圾丟上垃圾車開始,我就被台灣的垃圾蒐集儀式給迷住了。在台灣,倒垃圾是件整個社區的大事。不像在美國,丟垃圾就只是丟出去罷了,晚上丟、早上有垃圾車載走,大家不會見面。

等垃圾車是台灣最生動的社區經驗,外國朋友都該親眼體會一下:不同種族、不同收入階層和職業的人,都參與這場倒垃圾的盛會,這也讓我覺得自己真的是這個社區的一分子。

像我在投書裡寫的:「我看見夜市的小吃攤老闆提著一大桶蛋殼,邊等垃圾車邊跟便利商店的店員聊天;幫主人倒垃圾的菲傭提著垃圾袋,用家鄉話聊天,還交換廚房用品,熱鬧得像星期天早上的跳蚤市場。還有一些拾荒者穿梭著想撿些紙板和報紙,可以多賣點錢。里長會出來吹哨子維持交通。」這些畫面至今還是很深刻。

垃圾丟出 才知浪費

我的房東太太幫我上了堂丟垃圾的速成班:先到便利商店去買政府規定的專用垃圾袋,你丟得多就得多花錢買袋子。然後,在政府規定的時間才能把垃圾拿出去,和其他居民一樣,在巷口等垃圾車和資源回收車。

當你把自己的垃圾丟上車,你會看到你整個星期消耗了多少東西,你會覺得自己該為這些消耗負責。

有些房東會幫房客垃圾分類。我有位美國朋友一搬進他台北的套房,就丟了好幾袋的垃圾出來,結果他的房東太太仔細檢視他的垃圾之後,責備他吃了太多糖,水果吃太少。他覺得很羞愧,隔天馬上買了一袋橘子,指望房東太太會注意到他故意放在垃圾最上面的橘子皮。

我的房東太太是第一個教我怎麼搭公車、怎麼付車資的人。要先看司機座位旁邊的「上車投幣」或「下車投幣」燈號,這對剛到台灣的人,真的是很有用的資訊。

問:你會如何對美國友人形容台灣?

答:我想我會說,台灣是傳統中國、日本及美國文化綜合體,很有趣,而且人民非常、非常友善。我從沒有在別的國家覺得如此自在。

台北食物 勝過上海

我曾經在上海住過一陣子,比較兩地,我會說,第一,台北有更多人說英文,溝通更容易。第二是食物,上海食物太甜也太油了。所以當我在台北發現有這麼多不同的中國菜,我真是鬆了一口氣。

要說台灣有什麼事讓我抓狂,就是每次我到大賣場買東西,很多人都會盯著我的購物車看,想要知道這老外到底都吃些什麼,啊,我受不了!

【2008/05/06 聯合報】

星期二, 5月 06, 2008

口慾與文化的衝突

中國時報 2008.04.10 
本報訊

     具有蘭嶼文化傳承意義的飛魚,近幾年來,在屏東恆春漁民撈過界,大肆濫捕下,雙方年年都要發生飛魚大戰。兩地漁民海上對峙,一觸即發,經濟與文化產生衝突。

     飛魚,本是經濟價值不高的魚類,自古以來,一向是蘭嶼達悟族人的生存所繫,更是文化傳承的重要媒介。

     蘭嶼人藉著捕捉少量的飛魚,男人自幼必須學習選擇打造拼板舟的樹木,還要學會潛水、觀察潮流和天象的變化,再歷經造舟與下水祭的洗禮後,才能加入捕飛魚的行列。

     飛魚讓蘭嶼人生生不息,魚源也從未枯竭過。蘭嶼人捕捉飛魚,僅供自給自足,顯現文化傳承而已,並非為了金錢而濫捕。

     不過,這幾年,鄰近的屏東打響鮪魚季活動,大大地提高了鮪魚的經濟附加價值。

     商人食髓知味,又將腦筋動到飛魚身上,推出飛魚季,哄抬了飛魚的價格,導致供不應求,必須轉向台東海域,特別是蘭嶼附近的漁場找尋魚源,因而種下與蘭嶼人衝突的因果。

     蘭嶼人指控屏東漁民,破壞他們的漁場,以萬國所禁的流刺網,竭澤而漁;屏東漁民強調,捕撈高經濟價值的飛魚,可改善他們的生活,蘭嶼人豈能劃地自限?

     當文明與文化發生衝突,金錢與資源產生擦撞之際,各有各的立場,是非曲直已經很難說得清楚。解決之道,不外乎明訂一條政策界線,彼此遵循,以期圓滿落幕。

星期一, 5月 05, 2008

貴客臨門 花蓮準備好了嗎

中國時報 2008.04.12  陳瑞峰

     初級消費者理論上寫到:「顧客永遠是對的」。但今天台灣所有等待中國觀光客來台的業者們,會將對岸來訪的客人的反應當成未來經營與改善的對象嗎?還是在他們抱怨時對予汙名化呢?

     身為觀光基層從事人員的訓練者來說,我們不擔心集團及企業的服務內容,卻十分憂心台灣自豪的夜市文化、地攤消費是不是真的可以符合世界消費者的口味;亦或是在開放大量觀光客之後成為客人回國後茶餘飯後的嗑牙笑柄。

     選後花蓮市區由各地而來的全台觀光客很多,可是看在眼裡個人仍非常憂心,花蓮當地短視的觀光消費內容,長期可能會有殺傷力。移居花蓮近二年,著實認為花蓮要成為可以容納巨量觀光人潮的觀光區域仍有許多要改善的地方,而且在個人看來多半是政府應盡未盡的責任。

     首先整個大花蓮區域內的交通設施非常不足、標示不清。花東鐵路的班次、縱谷及海線的長程公車班次少之又少、市區內各名勝、景點、消費點之區間公車幾無安排!因為相關單位沒有規劃,幾乎所有來過花蓮的觀光客多半只能搭乘車站前的排班計乘車,或是租借臨時的汽車或機車來代步,拿著地圖自行前往各個獨立的景區,結果是各路口標示不明,沒有路程公里數,顧客在交通上的成本一增加,消費的預算也就減少了。

     其次花蓮地區住宿與餐飲消費品質難以控制,台灣各地都以民宿聞名,近年花蓮的民宿的房間數在粗估上可能已經超過了合法飯店的總房間數,無論是否有特色,一個未經考核管理的民宿套房數量著實對合法業者有排擠作用;各地的餐飲環境一如陸客對基隆廟口小吃的看法,如有機會帶著客人去花蓮知名的包子店去排看看,在沿著騎樓用餐的桌椅及準備餐點的攤位式廚房下,客人所踩的地板留有多少的垃圾與其所產生黏膩的不潔感;亦或是去知名的扁食店,人山人海地在沒有安排的圓桌中用著紙杯紙盤式的普羅餐飲文化,真的可以提供觀光客對台灣飲食文化的優質與博大認知嗎?個人真的憂心台灣原本精緻的餐飲特色會因為地方小吃及團客圓桌的粗食而變成觀光品質的殺手。

     最後,觀光客最為期望的各個花蓮觀光景點,在硬體上除了景區設施外,長期的軟體規劃及經營內容多半是缺乏的,多數的遊覽車都將車子停在路旁而非停車場,特別是距離公共廁所近的道路旁,都是香腸小吃攤販的匯集點;景點地區沒有規劃專業的解說與導覽服務,僅讓觀光客在短時間內拍照閒逛後就上車離開,再有世界級的地理及知名的景點,對觀光客而言就只是到此一遊的記憶而已。

     感動,應該是個人移居花蓮最大的體會,但是這需要靜坐七星潭旁見著浪濤起伏,需要船行鯉魚潭或漫步環潭步道時的氤氳環抱,也要在東華大學散步時偶遇環頸雉,或者與至友在鳳林月盧品茗慢嘗在地山菜與客家美食時的飽足感動,這一切都需要時間的體會與細心的服務。在服務系統化之後,我們花蓮人才能大聲地對外說:「貴客臨門了,大家夥準備好了嗎?」

     (作者為台灣觀光學院旅遊管理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