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6月 24, 2008

老外看台灣》台灣人 進門說你先 開車都我先

亞歷•安明寧(Ali Amini),國籍:伊朗,年齡:20歲,在台:5年,現職:餐廳總經理。
記者黃義書╱攝影

才廿歲的亞歷•安明寧已是兩家餐廳的總經理,他喜歡問初見的人:「你知道我幾歲嗎?」雖只念到高一,亞歷為父親打理餐廳事業,從籌備到營運完全掌握。在他看來,台灣的父母過度保護孩子,「該管教就要嚴格管教,而且要訓練他們獨立。」

他說,台灣人弄不清伊朗、中東、阿拉伯;提到伊斯蘭教就是「可以娶四個老婆」,對美國以外的世界所知不多。

小黃亂停靠 撞上你倒楣

問:談談你對台灣人的印象?

答:台灣人平常很客氣,進門時「你先」、「你先」推讓半天,但開車的時候,每個人都要搶先。

我不喜歡台灣人開車。亂轉、突然換道,計程車看到客人就馬上停下來,公車也不管後面有摩托車就靠站,撞上去都是你的錯。有時我騎摩托車,會覺得被欺負。

我的台灣朋友告訴我,開車不能亂叭叭,會被扁。但我非常生氣的時候,還是會按喇叭,但通常按了也沒用;對方故意不走,越按越不理你。

我留大鬍子 客人很害怕

問:你遇到的台灣人,講到伊朗就聯想什麼?

答:(比出手槍的樣子)我以前留鬍子,現在都不留了。客人會說「真的很像恐怖分子耶」,他們覺得很好笑,但我不覺得。

每個人都說伊朗不安全,記者到伊朗要保新台幣一千多萬元的保險。可是,伊朗跟伊拉克不一樣。

歧視伊朗人 台簽被刁難

西亞、中東這些國家雖然地緣相近,但也不能一概而論。如果你介紹自己是台灣人,對方說「哦,就是大陸嘛。」你們會覺得OK嗎?

我常覺得伊朗人被歧視。我們要拿台灣簽證非常困難。之前我是在台合法居留外國人的未成年子女,所以有四年居留簽證;年滿廿之後,我到馬來西亞去辦台灣的短期簽證,台灣外館的人說:「伊朗全都是壞人。」還刁難說我應該到杜拜去辦。

我爸在台灣有三家公司、兩家餐廳,我的身分沒有問題,而且護照原本有台灣居留簽證,馬來西亞的台灣外館卻要我去伊朗駐馬大使館,讓他們出英文證明說我的護照不是假的。

伊朗駐馬大使館出簡短的三行字,收我一千七百元台幣費用,因為浪費他們時間。

你是美國人 還是外國人?

我在台灣常被問奇怪的問題:「你是美國人嗎?還是外國人?」當然一看就知道我是外國人,但台灣人的「外國」只有「美國」和「美國以外」。台灣人超了解美國,而且喜歡跟著美國團團轉,這是很大的問題。

兩伊戰爭,伊朗和伊拉克為什麼要打八年的仗?我問台灣人,幾乎都答不出來。伊斯蘭教的什葉派、遜尼派婚姻觀不一樣,伊朗人不像阿拉伯人娶四個老婆,我們的男女尊卑觀念不同。這些台灣人也弄不清楚。

我覺得不是台灣人的問題,是台灣媒體的問題。有時我看到台灣的新聞報導西亞、中東的消息,我說:「老爸,你看!」他很疑惑:「現在還有嗎?」我們上網一查,事情發生已經過了三個月,台灣才報出來。傻眼!

孩子太受寵 生活沒目標

問:你對台灣社會有何觀察?

答:有些年輕人一個月的零用錢有一、兩萬元,但是學費什麼都是父母付了,這麼多零用錢就是拿來玩,買大麻或到夜店喝醉。他們不知道要幹嘛,生活沒有目標。我認為嚴格管教對孩子還是好的。而且爸媽要讓他們知道:廿歲就該獨立了。

【2008/06/24 聯合報】

老外看台灣》小孩愛說不會 大人愛捏我臉

白一蓮(Irene Bird)、白一蘭(Ellen Bird),國籍:澳洲,年齡:9歲(左)、12歲,在台:4年,現職:台北市信義國小學生。
記者李承宇╱攝影

廿四小時書店、不眠的夜市、勇猛的計程車…都是「台灣人」給世界的鮮活印象。透過外在注視的眼睛,更能看見自己,不論是陰影或光環。

「老外看台灣」專欄於每周二推出,由在台外國友人的眼睛看台灣,發現自己,認識自己,也更珍惜台灣。

台灣小朋友「很愛說我不會、我不要」,「腦袋裡面想的比實際做出來的好」。白一蘭、白一蓮姊妹,是澳洲商工辦事處首席副處長齊文麗的女兒。她們四年前隨母親來台,就讀一般國小,從外國孩子的眼睛看台灣小學生,課業壓力是她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

澳洲姊妹花:功課難很多

問:在台灣上小學感覺如何?

白一蘭(以下簡稱姊):台灣的功課比澳洲難很多。我覺得台灣同學的壓力都很大。就算小考考壞了,回家也會被爸媽處罰,他們可能不很快樂吧。

我覺得很奇怪,考試不及格應該是自己的事,為什麼爸媽要處罰呢?

我記得有一次數學只考五十分,拿考卷回去給媽媽看,媽媽只問我:「妳滿意這個分數嗎?如果妳自己滿意就好。」我覺得那次考試已經盡力了,老師說考卷裡有一些是很難的資優班題目,不會沒有關係。我很滿意那次考試,因為我該懂得題目都懂了。

不過我發現有些台灣學生真的很厲害,很難的數學題目也算得出來!

同學跑得慢 竟被全班罵

除了功課之外,同學間也給彼此壓力。有一次大隊接力賽,我們班本來可以拿第一名的,但是有一個同學跑得比較慢,讓全班只拿到第三名,大家都罵他。我覺得應該要鼓勵他,叫他下次加油就好了。

白一蓮(以下簡稱妹):台灣的考試真的很多,從周一到周三我已經考了四張測驗卷了。月考之前,老師會發考卷不斷練習。有的同學甚至要考到九十七分以上,回家才不會被罵。

很容易放棄 會說不會做

台灣學生很愛說的口頭禪是「我不會、我不要」。有時候找同學打球,他們會說「我不會」,不想玩新的遊戲;上課時老師問問題,同學也常回答:「我不會。」感覺起來大家好像都「輕飄飄的」,一碰到問題就飄走了,很容易就放棄,沒有多想要怎麼努力學會新東西。

問:你們覺得台灣如何?

妹:我覺得同學腦袋裡面想的比實際做出來的好。比如說像美勞課要畫台北一○一,很多同學在畫之前會把自己的構想說得很精彩,但最後實際的作品卻很單調;除了大樓外,就只有一棵樹。

我覺得可以用一些色紙貼出跨年煙火的樣子,應該會比較有創意。畫一個有肌肉的公主應該也不錯。

大廈不好看 紅配綠好怪

我發現女生比男生更有創意,美勞課上捏陶土,台灣女生捏出來的作品都很棒,這一點我比不上。

姊:我覺得台北的高樓大廈不怎麼好看,很多都是灰灰的、咖啡色,不然就是外面裝飾得太花,甚至用粉紅色配綠色,很奇怪。

妹:但我覺得台灣鄉下的三合院很漂亮,我很喜歡。如果有一些人搬到鄉下去住,台北就不會這麼擠了。

叫我阿斗仔 白人即美國

問:你們覺得台灣人怎麼看外國人?

妹:很多人看到我,會一直捏我的臉,說好可愛。我感覺很不舒服。在路上也會有人背著我們叫「阿斗仔」,我們都聽得懂。我爸爸說他以前在日本時,走在路上都會被路人瞪,大家好像看到外星人一樣。

姊:很多人都覺得「外國人」就是「白人」、就是「美國人」、就是金頭髮、藍眼睛;很多書上的圖片也都是這樣,只要畫到外國人,頭髮不是金色的就是紅色的。但是我是「澳洲人」、頭髮跟眼睛是「棕色的」,希望大家以後不要再以為我們是美國人了。外國人也有很多種,像是非洲人的皮膚就不是白色、頭髮也不會是金色。

【2008/06/17 聯合報】

星期五, 6月 13, 2008

社會公益vs.社會公義

工商時報 2008.06.06  工商社論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日前提出他對社會M型化問題的看法與解決方法,希望新政府能落實「富人增稅,窮人減稅」的稅改。他甚至還呼籲,明年促進產業升級條例租稅減免絕對要徹底落日,不能局部復活或借屍還魂。在工商界一片要求政府繼續延長免稅聲浪中,張忠謀獨排眾議的諍言,發人深省。我們一方面為張忠謀的良心發言喝采,另一方面則期待社會廣大的迴響,進而促使更多企業家出面相挺支持。

     近年來我國所得分配不均與貧富差距擴大益愈嚴重,中產階級逐漸萎縮,財富分配趨向M型化,社會出現了許多「新貧」與「近貧」人口,政府亟須早日正視此一問題。從所得重分配的功能言,政府擁有的工具不外乎租稅與社會福利措施二種。前者若能發揮量能課稅的功效,即可達到「劫富」的目的;後者若能照顧到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則便能產生「濟貧」的效果。根據研究顯示,近年政府所做的所得重分配,其中百分之九十乃是來自於社會福利措施的執行,課稅的貢獻相對微小而不足。換言之,政府若欲解決所得分配不公問題,首先必須要調整與平衡課稅及社會福利二者間的功能。在「濟貧」的部分,除應隨時檢討與改善現行各種社會福利的缺失外,更重要的是能適時創建因應與符合社會新需求的措施,而此亦正是我們支持政府做「負所得稅」的原因。至於,在「劫富」的部分,則須要靠政府對富人加稅,其中最關鍵的就是要擴大稅基,取消或限縮現行各種浮濫的減免稅優惠。除了張忠謀所談到的證券交易所得恢復課稅及取消促產條例減免稅外,另外一項應該做的乃是加強與提高「最低稅負制」(即所得基本稅額條例)的課稅效果。此制度已經實施二年,政府應該考慮將個人六百萬免稅額降低至四百萬元以下,以增加適用此一稅制的富人數量,進而發揮更有效的重分配效果。

     一個現代化的企業家不但要懂得經營事業賺取利潤,更要體認企業形象與社會責任的重要。現實社會中,的確有許多企業家熱心社會公益,每年皆捐助龐大金錢贊助各種公益活動或救助貧窮,我們對這些企業家的善行義舉表示肯定。其實,政府在稅法上亦對這些公益捐贈行為給予許多減免稅的鼓勵,例如所得稅中慈善公益捐贈可做為列舉扣除的項目以及遺贈稅中對公益信託財產與慈善公益捐贈等不課稅。由此可知,企業家從事社會公益活動,不但能提升企業的品牌與形象,更能達到節稅的實際利益。如果企業家的所得稅邊際稅率為40%,則每當他捐出100元,其真正的捐贈只有60元,政府另外為其負擔了40元,有效地減輕了企業從事公益活動的成本。無怪乎公益捐贈的金額與範圍能逐年不斷地增加與擴大,甚至在企業界已成為一種「時尚」。

     惟在感動於企業家熱心公益之餘,我們卻常發現許多有錢的企業家繳納極少的稅,這是一個令人不解的強烈對比。有錢人不願意把錢繳給政府,但卻願意捐贈出來做善事。政府課稅係為了謀求社會全體民眾的福祉,追求社會公義價值的提升,概念上乃係更廣義的「社會公益」。企業家繳稅給政府若能將之視為如同贊助社會公益,則必能不再費心勞力地遊說政府給予減免稅或從事各種複雜的節稅安排與規劃。私人捐贈做社會公益,目的無非是為了濟弱扶傾、救助貧窮,以實現社會公義的精神與價值,此與政府的重分配功能完全一致。我們之所以讚許張忠謀,即係深切感動於他將「社會公益」轉化成「社會公義」的真知灼見。

     當然,此富人加稅的報導一出,勢必會對張忠謀造成莫大壓力,連財政部長都不敢公開予以正面肯定,可見此事利益糾葛複雜的程度。我們希望張忠謀不但有說真話的勇氣,更有永不退縮的堅持。

台灣經濟 發展北高雙核心

中國時報 2008.05.24  梁定澎╱高雄市(大學管理學院院長)

     目前新政府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經濟成長率每年成長六%的支票。如仍然沿用過去的策略,勢必相當困難。過去Intel的CPU面臨加速的瓶頸時,推出了雙核心處理器,讓現在電腦的計算速度大幅提升。

     蔣經國時代的十大建設,充分兼顧區域均衡,南部港口與重化工業,而北部則是服務金融的雙核心策略;自李登輝主政後,成為北部高科技的單核心策略,大量的資源集中在台北到新竹的一百公里區間,造就了大批科技新貴,但同時也讓區域發展日益緩慢,南北落差與社會分化日益嚴重,由於北部土地與其他資源的成本大幅提昇,經濟成長當然也面臨瓶頸。

     未來要追求更高的整體經濟成長,勢必要回到雙核心策略,以台北與高雄為軸心,用高鐵作為串聯兩個核心的骨幹,就像加州以舊金山與洛杉磯為雙核心發展一樣。為此,高雄有幾件迫切需要的事。

     首先,須在高雄建立政府財經智庫,可以是財團法人或大學研究中心,由區域觀點參與全台的經濟發展規畫。因為目前幾乎所有的財經智庫均集中在新竹以北,南部人力微乎其微,且受限於研究人員的生活經驗,無法深入瞭解區域需求,致使規畫成效有限。

     其次,在資源分配上應作適度區域均衡,針對區域產業提供必要支援,培養南部的高等教育機構,成為南部區域發展的知識中心,縮短南北知識落差。

     第三,應該強化行政院中部與南部中心的角色,未來應該不只是收文的窗口,而應該是能夠跟中南部的智庫,地方政府,和產業界合作推動區域發展與建設的重要推手。

星期二, 6月 10, 2008

寫簡體字 省了時間 丟了文化

大選過後,大家期盼的開放大陸觀光即將實現,觀光業積極迎接大陸觀光客,也印了不少簡體字的說明,引起有識之士的憂心,在民意論壇提出批評建言。這個批評也引起大陸配偶的反彈,以為:寫簡體字省時間,合乎現代社會節奏快速的需求。

對大陸一般五十歲以下的人而言,從小學的都是簡體字,要他們再學傳統漢字(繁體字),總覺得很麻煩。大陸配偶的想法,自是人之常情。

作為一般人的交流工具而言,簡體字當然好寫、省時間。但如果只從這個角度來看,簡體漢字應該朝拼音化發展,豈不更省時間?民初以來很多學者、政客是這麼主張的。但五十年的實驗,大陸主政者早已知道這個思維的危險及不可行,因而簡化字的推行,早已自動停止在「一簡」階段,不再往下簡化。

作為文明人的書寫工具而言,文字是傳達文明的載體。簡體字造成許多語義混淆,造成與三千年傳統文化的隔閡,其傷害至深至大。懂得歷史文化重要的人,對簡體字所造成的深層傷害,無不憂心忡忡。

整體來看,簡體字只能達成漢字傳遞生活功能的最底層,不能達成傳達精緻文化的高層功能。就像腳踏實只能達成運輸功能的最底層,汽車、火車、高速公路、高速鐵路、飛機才能達成運輸功能的最高層。

中國歷史上四大簡體字產生的高峰,都是在戰爭頻仍、民生凋敝的時代。前三個高峰期(戰國時代、魏晉南北朝、唐末五代)顯示:一旦戰爭結束,經濟復甦,簡體字就自動退位。第四個高峰期則在清末民初至現在,簡體字的發展還在討論中。參考歷史的發展,大陸的經濟已然漸漸恢復,而在建設最末端的文化教育,則似未能同步跟上。大陸已經漸漸告別了腳踏車、四合院,代之以高速運輸、高樓大廈,何獨對於文字仍然忍心讓她停留在最底層,讓中國文字失去了傳達精緻文化、傳統文化的高層功能。

簡體字,是戰亂的產物、貧窮的象徵、嬾省的託辭。這用詞或許有點驚悚,但用心良苦。傳統漢字是繼承傳統中華文化最好的載體,也是台灣在保存優質中華文化中最大的貢獻。大陸觀光客來台灣要欣賞的,不就是台灣表現優美的一面麼?觀光業界,眼光要看遠一點!

【2008/05/10 聯合報

星期一, 6月 09, 2008

瑞士交換生愛台 難忘臭豆腐

瑞士交換學生班傑明•魯迪(中)在中壢高中求學九個多月,他的父母專程從瑞士來台探親。
記者劉愛生╱攝影

瑞士交換學生班傑明•魯迪在國立中壢高中求學九個多月,超愛寫隸書毛筆字,一般外國人最難接受的臭豆腐卻成他的最愛,甚至比國人還愛吃泡菜、超辣的辣椒。班傑明對中華文化充滿好感,他幽默的說:「或許我上輩子就是中國人吧!」

班傑明3年前隨同父母到澳洲旅遊,在過境香港兩天時,首次接觸中華文化,從此愛上中華文化,去年主動申請來台,成為國際扶輪社的交換學生。

班傑明去年9月起在中壢高中快樂的學習華文,抽空即到台北故宮博物館參觀,已能讀出幾個「鐘鼎文字」,讓一旁參觀的日籍遊客、國人驚訝不已。

班傑明說,去年10月首次逛中壢夜市,試吃臭豆腐後,驚嘆「人間美味」,愛上超辣的臭豆腐。他來台灣才開始學中文,陸續住過4個接待家庭,在台灣經歷兩個可怕的地震和颱風,也過了很快樂的中秋節與中國新年,滷味、臭豆腐是他的最愛,海鮮、台灣水果更讓他難忘,除了外觀、華語發音略異外,「我的內心思維與飲食文化幾乎與華人完全一樣。」

班傑明的父親羅密歐、母親米雪兒關心班傑明在台灣的生活近況,從瑞士搭機來台,昨天到中壢高中探望兒子,預定在台灣旅遊兩周。羅密歐說,平日透過網路與兒子遠距離溝通,發現班傑明在台灣生活比瑞士還快樂。

班傑明說,現在他以「台灣地陪的身份」陪同父母旅遊台灣,參觀故宮、101大樓、夜市、泡湯、花蓮太魯閣等地,也推薦他最愛吃的臭豆腐,水果如蓮霧、鳳梨等,讓父母來台探親非常開心又放心。

班傑明表示,依據瑞士法令規定,他必須返國服兵役一年,退役後將攻讀科技大學,有機會他一定會到台灣旅遊或讀書,因為他太愛台灣了,最難忘的台灣小吃美食、種類豐富的類水果與山水。

【2008/05/24 聯合報】

地名怪裡怪氣 居民見怪不怪

中國時報 2008.05.20  張力可、王貴郎、陳韋婷、林家群╱綜合報導

▲中和市成功南路將更名為成功路,與現有永和市成功路路牌一致,屆時恐讓外地人更分不清楚。(顏玉龍攝)

     中和成功南路居民經過10多年陳情終於正名,其實台北縣有不少地方也有類似諧音困擾,但多數民眾選擇和平相處,爭取更名的聲音並不大。

     五股鄉六福村10年前從五福村分出來,鄉代陳次芬說,當初不知為何取「六福村」,但確實鬧出不少笑話。現任鄉代金濟群曾任六福村首屆村長,他說9年多前村民大會通過改名,但鄉公所認為工程浩大不了了之。

     金濟群說,有年輕人填寫戶籍地址,被人笑「住野生動物園」,然而改村名牽動身分證、駕照、戶籍、土地房屋權狀等資料,所以即使村民大會通過改名,鄉公所也沒有執行。

     金濟群說,六福村民多已習慣,很少聽到人再要求改名。村民多以開玩笑心態看待,現任六福村長郭嘉模就會自稱「園長」。

     三峽鎮橫溪一帶有溪北、溪南、溪東3個里,3個里台語諧音不雅,溪北里的諧音「死爸」、溪南里似「死人」、溪東里似「死尪」,但3里里民早已見怪不怪。

     汐止市大同路2段有條岔路叫鄉長路,由於音同「香腸」,地方人以台語戲稱為「灌強路」。當地鄉長里里長蘇火土說,「香腸路」容易讓人留下深刻印象,並無不雅,居民反而覺得很逗趣,地方沒有更名的聲音。

     蘆洲昔日是淡水河沙洲,清朝乾隆年間有渡關宮的和尚到當地收租,蘆洲便稱「和尚洲」或「和尚庄」。日治時期1920年代,日人覺得「和尚」不雅改名鷺洲或蘆洲,現在只剩三重通往蘆洲的「三和路」為「和尚」遺跡。

     並非所有人都想換掉舊時俗稱,譬如三重市中心的重新路3段、過圳街及中山路一帶,清朝時叫「菜寮」,5年前捷運新莊線規畫設菜寮站,有官員建議改縣立醫院站或市公所站,但是許多附近幾個里的里鄰長,都堅持「菜寮」這個懷舊的名字。

時論 外配的文化反饋

中國時報 2008.05.15  本報訊

     遠從緬甸嫁來台灣的女子袁正芳,婚後育有3名子女,4年前丈夫卻因肝癌不幸過世,她一肩扛起重擔,靠著賣椰汁、烤地瓜、打零工養活一家人。這種堅韌的生命力,體現了台灣早期農村婦女不向悲慘命運低頭的遺風。

     袁正芳除母兼父職,還要克服語言和文化的隔閡,一年365天不休息、不喊累,整個人像陀螺一樣轉個不停;越南的阿曼、泰國的阿莉、柬埔寨的阿華等人的遭遇也不遑多讓,都在母親節前夕,獲社會正面的肯定。

     她們這種在逆境中咬緊牙根,不認輸、負軛地求生存,對一些上了年紀的國人而言,肯定會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只是沒想到在時代更迭與物慾橫流的淹沒下,在台灣已逐年式微了,卻在外配的身上重新體現。

     一般人對外配的圖像印記,多拘泥在生育機器、經濟弱勢、文化差異與下一代的教養問題上,總是忽略她們對這塊土地的文化刺激與作用,其實,她們正在體現後殖民主義大師薩依德所講的「文化反饋作用」。

     外配是新的台灣媳婦,帶來了新穎又多元的異文化,從袁正芳等人的身上,我們看到她們提供文化救贖的因子和活力,對貪婪之島實在具有移潛默化之功。若再從島國的移民歷史來看,她們對這塊土地的價值重建未嘗不是一道活水!

司馬庫斯碩士生 獲國家青年獎

中國時報 2008.05.13  賈先發╱沙鹿報導

 ▲泰雅族司馬庫斯部落首位碩士生拉互依.倚岕,獲得國家青年公共參與獎。(賈先發攝)

     新竹縣尖石鄉泰雅族司馬庫克部落首位共同支助培育的研究生拉互依.倚岕,將從靜宜大學生態學系研究所畢業;由於他為部落文化及發展的付出,獲得今年國家青年公共參與獎。

     28歲的拉互依.倚岕說,「拉互依」意思是「原始森林」,因母親來不及到醫院,在森林內產下他,與森林結緣的他,從小就在部落長大,長大念書只要放假,他都會回到部落。

     他表示,司馬庫斯是少數訂自律公約的原住民部落,在土地倫理、文化生態和部落秩序都有規範。如土地堅持為部落「共有」,禁上非部落居民經營部落土地;將沒錢念書的問題,歸於非家庭的責任,而是部落責任,部落規劃教育基金讓部落的孩童受更高等教育

     拉互依.倚岕說,3年前泰利颱風吹倒1棵大櫸樹,樹幹被林務局鋸斷拿走,部落將樹根製作工藝品,竟觸犯森林法,有3人被依竊盜罪法辦;這是有關原住民使用自然資源,凸顯森林法與原住民基本法矛盾處,雖然1、2審都敗訴,但為了部落權益,他們已上訴最高法院。

     拉互依.倚岕今年獲得行政院青輔會「國家青年公共參與獎」的社區活動項目,他希望政府重視原住民的交通和山區排水系統建設;他最大的願望是建立司馬庫斯教室,灌輸泰雅族的知識給部落孩童。

屋頂避邪物 夾縫中生存

中國時報 2008.05.13  黃志亮╱和美報導

 ▲和美鎮彰美路上的屋頂避邪物黃飛虎被困在招牌後面,猶如在夾縫中生存。(黃志亮攝)

     傳說中的避邪物常位居屋脊讓人仰望處,居高臨下守護著,和美鎮街上一個被視為最具代表性的屋頂上「黃飛虎」避邪物,最近因商業環境,被廣告看板團團圍住,要再發現它變得很難,難免讓人興起對舊文化的嘆息。

     和美鎮彰美路街上,老舊平房屋頂上的這尊「黃飛虎」,因位在開路的路沖,屋主本著對傳統避邪物的信仰,在遠古的年代,以宗教儀式把它安放在屋頂上,成為防範意外交通的守護者,據說也是鎮內唯一的現存。

     瓦製、泥塑的避邪物在風吹日曬之下,形體雖然稍有殘缺,但歲月在它身上遺留的痕跡,讓它逐漸與地方環境同化,在目前高樓大廈不斷翻新下,更形珍貴。

     可惜隨著「路沖、三角窗」這種路段商業價值的提高,以前屋頂上「黃飛虎」雄踞守護的功能,竟然被招牌圍住了,讓古代的將軍黃飛虎,只能在愛惜地方文化者的指引下,從夾縫中,再看到黃飛虎的困境,和對人間情味與歲月滄桑的無奈。

西拉雅首辦宗教觀光

中國時報 2008.05.13  康日昇╱官田報導

 ▲西拉雅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處長曾漢洲(圖左)首度與左鎮鄉噶瑪噶居寺住持滇真仁波切宗觀觀光活動。(康日昇攝)

     今年來台旅遊外國觀光客已突破100萬人次,為迎接將於七月開放的大陸觀光客,西拉雅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將於十七日舉辦浴風左鎮─行腳南瀛旅行台灣年啟動活動,以宗教觀光帶動左鎮化石館、草山月世界等景點發展。

     西拉雅國家風景區管理處首次與左鎮鄉噶瑪噶居寺合辦「浴風左鎮─行腳南瀛旅行台灣年啟動」活動,結合該寺將於十七日舉辦慶祝佛祖誕辰「浴佛節」宗教活動,安排民俗陣頭宋江陣、醒獅團、國樂演奏等在地文化表演節目,並邀請國立台南大學競技啦啦隊表演,增加年輕活力

     在旅行台灣年啟動儀式中,與會貴賓將一起為台灣點燈祈福,象徵啟動2008旅行台灣年系列活動,晚上並施放高空煙火。

     西拉雅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處長曾漢洲表示,今年來台旅遊外國觀光客,到上月底已突破100萬人次,比往年提早1個星期達到目標人數,且政府將於七月開放大陸觀光客來台灣旅遊,西拉雅國家風景區內有左鎮化石館、草山月世界、曾文水庫、烏山頭水庫等知名景點,希望能吸引更多大陸及各國觀光客來旅遊。

北埔石爺祭 99歲媽帶子女拜「契父」

中國時報 2008.05.12  陳權欣╱北埔報導

 ▲北埔人瑞許彭嬌妹的小孩,其實都已經不小,但在媽媽眼裡都是小孩,昨天母親節都被媽媽帶到石爺處拜拜,感謝石爺保佑大家都能平平安安。(陳權欣攝)

     北埔鄉南埔村十一日舉辦石爺祭,99歲的北埔人瑞許彭嬌妹,帶著已經6、70歲的兒子、媳婦、女兒與女婿8人,從各地趕回來,向石爺祭拜,她告誡子孫們,「人要飲水思源」還說「你們大家都能平平安安,都是拜石爺為契父長大的」。

     北埔鄉南埔村的石爺祭,場面很熱鬧,節目也很豐盛,主辦單位除安排成年禮,依傳統古禮舉辦「成年脫絭」儀式外並安排挑擔、奉茶、種植等過關活動,通過3關後主持人給每位成年加冠,贈送尺、鏡子、印章作為禮物

     很多北埔鄉親為了讓子女平安長大,在周歲後,父母都會帶子女到石爺廟裡讓子女拜石爺為契父,並求得一紙平安符叫「載絭」,直到小孩滿16歲時,才「脫絭」,北埔鄉人稱這種習俗為「作16歲」,也就是傳統的成年禮。

     許彭嬌妹老太太雖已99歲,仍耳聰目明,拿根柺杖還可以四處趴趴走。昨天母親節,許彭嬌妹把自己的兒子、媳婦;女兒、女婿全部8人都帶回石爺廟跟石爺拜拜,雖然這些兒子、女兒、女婿、媳婦最小都已經50幾歲,「脫絭」3、40年,但老太太還是堅持,每年都要回來拜拜,感謝石爺的保佑全家大小的平安。

星期六, 6月 07, 2008

《台灣重遊》精采書摘 最美的家園美濃

2008.06.04  《台灣重遊》作者╱舒國治

    心目中臺灣最美的地方?好難的一個問題。

    若說景致最震撼人心、最富臺灣高山險峻奇絕難抵而又美極,我能想到的,便是花蓮太魯閣。

    太魯閣自中橫牌坊進入,向西走,先遠望長春祠,不久進入燕子口,最好步行一段,再至九曲洞,最終至天祥。這樣一段風光,堪稱全臺灣最教人驚嘆鬼斧神工的絕景,確實不錯,但那是遊經,不是停止;你不能每日如此,不能每個早晨在此散步、每個黃昏在此仰望夕陽。

    若說最教我印象深刻,卻又是四時皆在身畔不遠的「桃源家鄉」(注意,不是世外桃源),臺灣何難尋也!倘有,只是一處,高雄的美濃是也。美濃是臺灣少有猶自保持住山村田家最典型舊日版本的一處地方。 美濃便是看景。景,是美濃最足傲人之處;景,亦是我每次一抵美濃便感到心底湧動不能自已的那樣東西。

    美濃最美者,一、山如屏風,永在眼簾,不遠不近;二、田如平鏡,永在腳邊,綠蔥蔥的、水汪汪的,一大片佈撒開來。遠山與平田,是美濃最完美的組合;山不甚高,亦不甚矮,北面的人頭山(390公尺)、月光山(649公尺)、人字石(400公尺),東北面的尖山(廟後山,401公尺),至若東面,先有東門城樓後方的竹山口(156公尺),再有更東的龍肚里以東的月眉山(295公尺),如此一座座遠遠近近的山,甚是親切依人,卻又不那麼即不那麼離,尺寸最稱完美。

    人要是沿著中山路(184甲)或是中興路(184)自西向東而來,眼中全是山景,卻絕不逼人;山的前面,躺著平平的綠田,因為有田,這樣的山也頓時馴雅了。既有田,田中的莊宅便成了最佳的點景。又美濃的莊宅屋舍,是美濃除了山與田之外,第三樣最教我心動的物事。宅院為紅磚紅瓦,與遠山、水田的油綠恰成對比,亦多了幾分人煙氣,不至太過青澀荒蔓。

    又美濃的宅屋,並非建築古,而是形制美;且看家家有堂號,剎是好景觀;又每家每戶多是依天成地勢而建,院落常自然形成斜曲的角度,我們自外遊經,流目過去,總感變化無窮,特別是院子前再多一層門闕著,更是豐富好看。

    若是在鄉下小路隔著水田望去,先有門闕,再有庭,再隱約見到庭後的堂屋,如此田園,如此人家,莫不是人生最嚮往的住居境界?

    這便是美濃先天之至美,故我謂:美濃便只是看景。景以外,再不可更添雜項,如美濃粄條,如美濃油紙傘,如擂茶,如藍布衫等等,方不至辜負了體會美景之原旨。

    的確,臺灣太多自然極美的地方,皆因人加上某些設施,便不堪起來;美濃街上的庶民享受,如餐店、百貨店,我大致流覽一番,不敢多停,看來是乏善可陳。然要細細賞景,卻又是非得住下來不可。住,最好是住在田間的農家改成之旅店,但不知有否?近年全臺灣「民宿」蔚成風潮,據說惡俗如樣品屋者不乏,深願美濃不至如此。

    老實說,美濃極適經營民宿;若有那種離鎮中心三、五公里的小村小里,將自家宅院改建成乾淨房間數間的小旅館,人能下榻兩三晚上,白天騎自行車四處遨遊,中午返回旅店吃主人自烹的午飯(乃外間吃飯太有問題),略睡一個午覺(南部炎熱,飯後常睏),再登上自行車往深村幽里繼續去探,有時遇上人家,攀談投機,坐下喝茶,話話桑麻,更是美事。

    美濃最美是郊外,龍肚里、獅山里、中正湖、廣德里……太多太多小角落,往往柳暗花明。外地的遊客多因美濃的數項名氣(如油紙傘等)忽略了美濃的天成之佳美,而這佳美最宜在各個偏僻的不知名角落被你霎的一下不經意發現,尤其是窄窄巷道一轉,巷後藏有三兩家堂屋,堂屋後還有田,田後竟更有山,豁然開朗,教人幾不相信自己眼睛,不相信全臺灣有這樣一塊家園。

    當然,臺灣的鄉下不免有頗多陋習,如樓房亂建、鐵窗滿佈、養鴿處處等,美濃也不例外。然賞看美濃,便是要以眼穿透這些人為硬體而看往它的平疇、看往它的遠山、看向它的東門城樓、看向參差起伏的小小菸樓,便這麼眼如垂簾的看,不特別盯著細節,有時更要把握暮靄蒼茫那短暫時刻,看夜幕之前的隱約美濃。

    人口,是臺灣城鄉破壞的最大根源。美濃自上世紀七十年代一直維持五萬的人口數,二十一世紀開始,更降低至四萬多人;算是破壞較小的。但「沒落」或「蕭條」的意象,卻在鎮上隨處可見,這亦是臺灣各地皆有的通景。鎮上的「第一戲院」固已不映電影,但能有什麼積極的用途嗎?

    開車自杉林鄉南下,由「月光山隧道」出來,如此進入美濃,算是一條新路。平時多採的由旗山進出之路,早已景物熟極。自東南方由屏東高樹鄉跨荖濃溪進入,另有一派風意。

    若由六龜而來,最得車窗佳景,西有火炎山,東有荖濃溪,顧盼神馳。走著走著,進入新威村,公路在村中彎彎而行,村上街屋隨公路而廓出的弧形線條,是透過車窗最美的眼睛享受。美濃近郊開車,常常有豐富感受;我已多年不開車,幾乎想要有衝動為移居美濃而弄上一部車什麼的。

    二○○七年 十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