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5月 10, 2008

景頗族》象腳鼓 銀包袋 十月歌舞意難忘

桃園縣逍遙幫每年元宵、中秋聯誼,穿上少數民族服飾,圍著圓圈歡唱跺三腳打歌,快樂地逍遙半天。
記者劉愛生╱攝影

民國五十年,五十二名大陸雲南省景頗族人隨滇緬反共救國軍撤退來台,成為台灣景頗族始祖,其中卅人陸續在台結婚生子,最多時曾達兩百一十人,如今僅剩一百零九人,成為全台超迷你的「少數民族」。

每年十月底,景頗族開同鄉聯誼會,穿著景頗族傳統服飾,表演難得一見的「象腳鼓」,男士披掛獵刀、頭巾,拿著象腳鼓與銅鑼,女士穿戴銀飾,背著「銀包袋」,高聲唱著目腦縱歌,大跳排排舞,鄉音重現。

景頗族台灣同鄉聯誼會創會會長金國光說,景頗族源自蒙古真博族,相傳五億年前在蒙古唐努烏拉山,天上下凡的母繼根代是玉皇大帝三女兒,後世輾轉南下遷移,後來定居雲南。

剿匪戰爭後,國軍失利,渡海來台,景頗族人退往緬甸,成為游擊隊,後來五十二人被接到台灣,成為台灣景頗族始祖。

每年聚會時,來自高雄、屏東、台北、台東等地的景頗族近百人參加,長老演奏由緬甸撤退時帶出來的象腳鼓,這在台灣已十分罕見。

金國光表示,景頗族曾是善戰的民族,他們從小和大人一起上山打獵,肩背挎包、腰掛長刀、肩扛銅槍炮,十分威武;婦女善於編織,能夠織出數百種彩色圖案花紋,其中以銀飾品最多,圖案多數是動植物的圖形,精美艷麗。

金國光不久前返回大陸,申請海峽兩岸公證書,回台後向內政部爭取「正名」,恢復身分證上的祖籍。他希望子孫不要忘了自己是景頗族後代,就像台灣各族群保留母語文化一樣。

納西族、拉祜族、白族…  桃園逍遙幫 打歌來打氣

每年元宵、中秋,來自全台各地的大陸雲南、緬泰等少數民族,齊聚桃園縣龍潭鄉,他們穿上傳統服飾,表演故鄉「打歌」,分享家鄉美食,快樂地歌唱半天,暫解鄉愁。

四年前,為了敘舊聯誼,這群散居各地的少數民族組成「逍遙幫」。大幫主趙乃馨表示,來台快五十年,始終無法擺脫少數民族的鬱悶心情,於是號召大家彼此加油打氣,「單純聚會,大夥逍遙快樂」。

逍遙幫會員近百人,每次聚會都超過兩百人,愈來愈多泰北、緬甸和大陸雲南省少數民族相約到場,穿上納西族、拉祜族、白族、擺夷族、央族、瓦族和侗族等自己家鄉的傳統服飾,以母語相互問好。

家鄉美食黑胡椒雞、薄荷魚、醃生豬肉、酸辣魚醬、涼拌木瓜絲、米乾和紫糯米飯等端上桌,還有自己栽種的野茴香、野韭菜、野芹菜等佳肴,加上自己調配的家鄉醬料,塞進嘴裡那一刻,思鄉情緒一下子湧上心頭。

雲南打歌好手李嘉德的父親是漢族、母親是瓦族,自幼在滇緬戰區生長,每次聚會他表演的「跺三腳」雲南傳統歌舞,總獲得如雷掌聲。他說,如今在台灣平安生活,「可以快樂地跳舞歡唱,我已心滿意足」。

【2008/04/20 聯合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