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3月 23, 2008

花宅戀,300年

30雜誌
第  37 期  2007.09.01 出刊

作者:江佩蓉 攝影:李芸霈

花宅,澎湖縣望安鄉中社村的別名,是台灣首座列名世界文化保存體系的聚落。曾經,因為人口嚴重流失,讓這個美麗的村落在風雨中受難,現在,花宅人回過身,重新找到自己文化根源中的驕傲。

2007年,藍地透徹的9月天。沈靜遙遠的澎湖群島,剎時間成了台北媒體追逐的焦點。英國湄京集團台灣子公司總裁韓亞力(Ashley Hines),將在9月拿到台灣的身分證,並且將移居澎湖縣。

「我們澎湖,有世界最棒的天然景色和人文遺址。」澎湖縣長王乾發信心十足的說。花了六年的時間,韓亞力整合澎湖風櫃地區三百名地主,打算興建五星級渡假村。

盛傳他是為了即將開放的博弈執照。當全球賭場正面臨供過於求的風險,一張博弈執照,就足以吸引他費盡心思遷移澎湖嗎?

六年前,時任英國威爾斯工商發展局駐台北代表的韓亞力,曾經來到離澎湖馬公本島一小時船程的離島望安,他第一次望見中社村的古厝聚落,就讚嘆不已。當時,他希望能透過國際資源,讓這片美麗的古厝躋身世界文化遺址的保存體系中。但是,敏感的國際政治地位,讓台灣再美的文化遺產都無法放在世界文化的舞台上被看見。

在海中綻放

「多年來,台灣的文化資產在申請國際文化保存體系上遭遇很多困難。」台北藝術大學建築與古蹟保存研究所教授林會承說。這項期待,在三年前,被實現。

2003年,「世界文化紀念物守護計畫」(WMW)公布2004∼2005年世界100大最值得關懷及保存的文化紀念物名單」(List of 100 most endangered sites),中社村以聚落現存的完整性、多元的建築風格被視為典型的「漢人聚落」,與中國的萬里長城同列榜上。

成就台灣第一個世界級文化遺產的幕後推手,卻不是財力雄厚的跨國開發商,也不是有龐大資源的政府部門,而是一群來自二級離島的子民。

花宅,是澎湖縣望安鄉中社村的別名。這個名稱的由來很多,最早見諸史料典籍,是十七世紀時杜臻所撰的《澎湖台灣紀略》:「在西者曰大花宅,小花宅。」直至1946年更名中社村為止,三百年來,一直沿襲「花宅」這個饒富詩意的名字作為地名。

依據在地人的說法,之所以能有如此美麗的名字,是因島上翠綠山巒起伏,位於群山交會處的中社村,環抱於其中猶如綻開的花心。林會承永遠忘不了二十七年前,第一次搭著船前往望安島的情景。當船緩緩駛近潭門港時,翠綠的山巒起伏像朵盛開的花瓣。

「怎麼有這麼水的庄頭!」他忍不住驚呼。這一眼,締結了林會承與望安不可解的緣分,也開啟了花宅在漢人聚落研究上占有一席之地,並且躋身世界文化舞台之路。

從下船那一刻起,林會承和成大建築所同學胥直強,開始丈量每棟屋舍,並且花了整整一個月的時間,進行全村百餘棟房子的測繪,從平面可見的房屋走向,到立面空間的透視分析;從門楣窗櫺的細部裝飾,到屋瓦、牆角石老石古石的堆疊方式。花宅聚落每一棟屋子,他都花了兩到三天的時間細細勾勒,描繪。

在風中凋零

1981年開始,足足六年時間,林會承幾乎成了花宅聚落在學術界發聲的最佳的代言人。「花宅聚落在學術研究上相當重要。」林會承說。就學術的觀點而言,聚落代表了當時期居民的生活樣態,那是一旦消失就再也無法尋回的無形資產,「花宅裡頭的一磚、一瓦都有故事。」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張玉璜說。

依據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2006年的調查報告指出,目前中社村共有158棟屋舍,其中73%還保留傳統形式,改建新屋的比例不到兩成。

「中社聚落之所以能保有較原始的面貌,正是因為人口外流的嚴重。」台灣花宅聚落保存協會理事長顏信雄說。

隨著台灣本島的快速發展,澎湖先民,越是窮鄉僻壤,反而越早離開故鄉,來不及翻新改建,只留下古厝,枯守百年。

險惡的環境,是花宅子孫的磨難,古厝卻因此得以大規模的倖存。二級離島的生活很苦,冬天缺乏植被的望安土壤,整座島上只有55%的可耕地。秋冬無法捕魚的日子,貧瘠的土壤養不活島民。為了尋求更好的生活,從日據時代開始,人們渡著搖櫓,到了馬公、去了台灣,只留下老人守著住了一輩子的古厝。九○年後,中社村的人口一直在兩百人上下徘徊。

百年古厝禁不起自然的侵襲,人為的棄絕。久無人居的屋舍,忍受春雨、夏颱、秋冬風害的折磨,逐漸毀損。偶爾前來的遊客,帶走屋子裡無主的珍寶,踏上鄰人的石老石古石牆。這些對村落的戕害,都讓前望安國中校長顏神靠痛心疾首。

在睡中甦醒

1984年,希望的火炬燃起一盞花宅人的心燈。政府計畫由西嶼二崁、白沙村的瓦銅與望安的中社村之中,擇一聚落設為民俗村。花宅雖是最大、最完整的古厝聚落,但在交通便利性的考量下,位於馬公島的西嶼二崁入選。

兩年後,韋恩颱風夾帶的狂風暴雨,吹進了無主古厝,重重地擊垮了屋樑頂柱,捲走了百年來靜靜護衛古厝的紅瓦,也澆熄了花宅人引頸盼望的心情。「等到政府來,屋頂已經垮了!」台灣花宅聚落保存協會祕書長曾敬信說。

嵌在牆上石老石古石,是自己的祖父和父執輩到強風驟雨後的海邊一顆一顆撿拾回來的,每一片用來作為基底的玄武岩,一斧一劈前前後後需要三年的時間,才有了一間供全家人遮風避雨的屋子,說什麼也不能任其荒廢。

於是,曾敬信和弟弟──馬公文光國中老師曾文明召集了曾家後代十二口,自己集資出錢耗費近三百萬將祖厝翻修,鄰巷的顏神靠也加入了行列。同時間,他們也不斷在地方報紙上投書,向地方文化局陳情,希望喚起注意。另一面,學術界的能量還在累積。九○年代末,林會承的學生先後進入田野,記錄起這個村落的有形的形式與無形的興衰。

終於,機會來了。林會承和成大建築系教授傅朝卿的主導下,他們將過去的研究資料,和當地居民的保存行動,整理成百餘頁的報告,以「台灣」之名和台南安平一同提報審核。2003年9月,花宅人長期盼望的夢想,終於成真了。

那一夜,花宅人很平靜。因為這似乎只是花宅重生的第一步。「我心裡想的,是花宅的下一步該怎麼辦?」花宅107號主人曾文明,二十年來,一直是這條路上最踽踽獨行的先行者之一。

「文化保育的議題,一直是台灣公共領域中最弱勢的一塊。」張玉璜說。在台灣從事文化保存長達十年的時間,張玉璜有些欲振乏力,但是卻在澎湖的花宅人身上看見一絲希望。

在心中承襲

花宅人自組性發起的社團──「台灣花宅聚落古厝保存協會」兩年前成立了。號召曾經離開的望安人回到故鄉,重新整建自己的古厝,為僅存的家鄉文化盡一份心。

這群人,比誰都努力在保護自己的家園。像是誓死守護聖杯祕密的聖殿騎士團一般,這些人有著一個共同守護的信念。那是深植在血液中代代相傳,源出於「花宅」人的驕傲。

「我們這一代能做的都做了,至少要讓孩子們知道,花宅在哪,為什麼叫花宅。」花宅1號的主人,六年前全家遷居望安的鄭方友說。

回過身,這群曾經離開的花宅子民們,重新回到孕育自己生命的「花胎」中。(編按:花宅的閩南語地名)他們大口吸進望安略帶鹹味的海風,努力地讓埋藏在銀合歡肆虐的古厝能重見天日。

在文化保存的路途上,在地居民意識的凝聚,往往左右事件的成敗。無疑地,對故鄉的熱情,譜出了花宅聚落拯救的動人故事。

世界文化紀念物守護計畫

「世界文化紀念物守護計畫」(World Monuments Watch,簡稱WMW)係由世界文化紀念物基金會(World Monuments Fund,簡稱WMF)於1995年資助成立,主要工作在於支援世界各地?得關注的文化遺址。該計畫每兩年接受專業機構與專業人士所提供之受到威脅的文化紀念物名單中,篩選出100件最值得世人關注、並加以維護者。評審團由該基金會邀請10餘位包括聯合國世界遺產委員、歷史學者、文化紀念物保存政策官方人士等組成,以投票方式決定世界百大守護名單。

星期五, 3月 21, 2008

陶瓷業轉型 催生五穀文化村

徐永奐從傳統陶瓷產業,成功轉型五穀文化村成為苗栗觀光和文化的窗口。
記者范榮達╱攝影

公館鄉裝飾陶業曾鼎盛一時,10餘年前逐漸沒落,功薰實業公司是少數堅持在地「原味」的陶瓷廠,結合客家文化及觀光休閒等附加價值,轉型成五穀文化村,去年吸引上萬車次遊覽車遊客到此一遊,創造傳統陶瓷業生機。

「我從小代工陶瓷、學陶瓷、做陶瓷,對陶瓷有特殊的情感!」 功薰總經理、五穀文化村經理徐永奐說,他今年50歲,當時看著陶瓷業紛紛出走,業者設法結束台灣廠,但我想的是「如何延續經營」。

徐永奐說,公館鄉有天然氣,陶瓷原料取得方便,擁有優勢,裝飾陶瓷業於民國60年到80年間是黃金期,有4、500家,民國79 年政府開放勞力密集行業到大陸投資,兩、三年後技術逐漸成熟,成了台灣裝飾陶瓷的強勁對手,公館陶瓷逐漸走下坡。

當時他思考「陶瓷如何創造第二春」?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等單位輔導,加上國內觀光休閒旅遊興起,功薰於民國89年轉型五穀文化村,並設縣內旅遊諮詢窗口。

徐永奐指出,功薰經營陶瓷時,最多有100多名員工,大都是公館鄉在地人,其中30多名目前仍在五穀文化村工作,他堅持不雇用外勞,也不到大陸或東南亞設廠,見其他陶瓷廠結束經營,他還購買、蒐集,庫存品達數萬件。

五穀文化村有濃濃的客家特色,除提供參觀陶瓷製程、古早陶瓷作品,五穀文化村展示客家傳統竹編、農具、家具,及品嘗客家美食,彩繪陶瓷等DIY活動。

五穀文化村創造傳統陶瓷業生機,假日遊客絡繹不絕,五穀文化村位在省道台6線(後汶公路)旁,從中山高速公路苗栗交流道下往公館、大湖鄉方向約300公尺處,洽詢:234805。

【2008/03/19 聯合報】

星期三, 3月 19, 2008

日本鏡頭看屏東…美如珍珠

日籍作家回到日本後,還特別為屏東風情舉辦聯展,圖為作家以南台灣八家將影像製作的明信片。
山野修╱提供

去年曾到屏東「long stay」兩個月的9位日籍作家,回到日本後創作了許多精彩作品,他們把蒐集的屏東風情,稱為「福爾摩沙的珍珠」,並在日本當地舉辦聯展,最近有接待家庭接到日籍作家寄來的作品,對外國人展現的屏東之美,感動不已。

屏東縣政府曾於去年3月間接待9位日籍作家到屏東long stay,當時的接待家庭遍布全縣,其中位於高樹鄉的宏順藥局負責接待專攻攝影的山野修,藥局老板張永雄經常當司機兼導遊,帶著山野修到各地拍照,他的母親溫英悌則負責翻譯,與山野修建立了深厚的情誼。

後來在日籍作家回國後,山野修仍經常與接待家庭連絡,去年底他與其他8位作家,特別以南台灣的屏東為題舉辦聯展,山野修還特別寄來邀請明信片及他的作品,包括原住民的刺青圖騰、南台灣的八家將等,在山野修眼裡全成了「福爾摩沙的珍珠」。

文化處副處長陳淑倩表示,日籍作家的屏東聯展獲得很大的迴響,今年2月李登輝之友會指名要到恆春一遊,文化處計畫把作品移師到屏東展覽,讓民眾一睹外國人眼中的「屏東之美」。

【2008/03/18 聯合報

星期一, 3月 17, 2008

拍瀑拉族後裔 回沙鹿尋根

平埔族中的拍瀑拉族後裔張麗盆等人,昨天前往沙鹿里社區活動中心尋親。
記者苗君平╱攝影

台中縣沙鹿鎮原為平埔族中支脈拍瀑拉族的原居地,昨天有3名拍瀑拉族後裔,在沙鹿社區中心舉行新春團拜時,前往表演平埔族「頌族曲」,回憶當年拍瀑拉族在當地的盛事。

昨天回到沙鹿社區活動中心的有埔里鎮大城社區發展協會理事張麗盆與毒瑞雄、施萬恩等人;陪同前來的弘光科技大學副教授計文德表示,沙鹿古稱沙轆,是平埔族支脈拍瀑拉族世居地,地名取自平埔族譯音,明鄭時期名為沙轆社,日治時期去除「車」旁,改名沙鹿街,迄今稱為沙鹿鎮。

張麗盆表示,拍瀑拉族是清道光年間,在撫番政策下,從台中縣沿海地區遷往埔里;這幾年政治文化解嚴,許多平埔族資料逐漸被發掘,身為平埔族的一員,希望還原歷史文化,所以回原居地尋根。

沙鹿社區昨席開十餘桌,宴請社區關懷據點老人喝春酒;理事長陳榮輝還為里民王聯標、王張屘舉行 70 周年鑽石婚活動,王聯標夫婦一起切蛋糕,笑得十分開心。張麗盆在會上以平埔族語,歡唱「頌族曲」,與在場民眾分享當年原住民歌曲。

陳榮輝表示,沙鹿社區與遷移至埔里的拍瀑拉族人,去年開始互相走訪交流;昨天還帶領張麗盆等人至沙鹿鎮平埔族宗祠─普善寺燒香拜拜,相約今年農曆8月2日雙方將聯合舉辦「牽田走鏢」活動,也就是平埔族祖靈祭馬拉松。

【2008/02/17 聯合報】@

星期六, 3月 15, 2008

北部沙文主義 忽略六堆特色

 
六堆文化園區的成立,讓身在六堆文化或欣賞六堆文化的人,開始循此逐步發現客家文化的密碼。
記者翁禎霞╱攝影

高屏六堆地區從1721年朱一貴之亂,客家先民組「六堆」義勇軍平亂,「六堆」就成為南台客家凝聚的精神象徵。近年來隨著本土化、族群多元文化的衝擊,「六堆」更成為捍衛南台客家精神的重鎮。本報高雄縣、屏東縣版今天起以「六堆文化的創新與再現」推出系列報導。

在六堆義勇軍三百年後,國家級的六堆客家文化園區於去年開始試營運,這座佔地20公頃的園區不僅肩負著客家人的期望,還有外界對客家文化的想像,面對客家文化的流失,如何以園區為中心,結合在地的客家特色與學術單位,讓六堆客家文化再度活絡起來,應是當務之急。

六堆客家分佈於高、屏兩縣,在政府宣布成立六堆客家文化園區後,地方充滿期待,好像只要園區成立,流失的客家語言、文化就有救了,但園區去年10月試營運後,園區的方向與地方的期望卻有落差。

台灣客家文化中心籌備處組長吳培暉表示,依規劃客家文化中心轄下有苗栗及六堆兩大客家文化園區,苗栗將規劃具有國際客家研究中心及文物典藏中心等功能;六堆則以文化體驗為主,目前的試營運除了測試館內設施外,也期待民眾熱烈迴響。

感慨 地方沒主導權

屏東六堆社團領袖最近發起「六堆人做六堆事」運動,就是意識到客家政策中有太多的北部沙文主義,即使政府已經在南部設立六堆客家文化園區,但在地的六堆客家人並沒有主導權,地方文史團體莫不感慨,「地方無緣參與,要怎麼讓客家文化活起來」?

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教授黃有志與研究生鍾振斌,曾共同發表「六堆文化園區經營理念的文化思考」,對園區提出了多項期許。身為客家人,鍾振斌不諱言,地方對園區就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

他認為園區未來應具有文物典藏、客家研究、人才培訓、傳播及教育中心等五大功能,但目前園區還無法達到這些目標。最讓地方擔心的是,如果園區無法接納在地的文化特色,要如何成為一個連接各項文化資源的平台?

期盼 整合各方力量

南台灣現高師大、屏科大、屏教大都設有客家文化研究所,美和技術學院與大仁科技大學另設有客家研究中心,再加上六堆客家文化園區的成立,看起來客家文化一時之間似乎成了「顯學」,但文化並非辦得熱鬧就好,誰來把各股力量整合?這正是客家文化發展的關鍵。

六堆文化教育基金會董事蕭盛和就很憂心六堆分屬高、屏兩縣,不同行政區域有疏離感,他希望區域重劃時讓六堆同屬一個行政區域,更能凝結向心力。

客委會主委李永得則認為,「六堆客家文化園區」開放後會讓六堆緊密在一起,六堆文化中心不是一般「遊樂園」,而是六堆客家文物的縮小版,展現六堆的核心價值,高屏兩地的客家文化,可以藉著園區同台展現。

不過客家文化園區目前只完成了演藝廳及多媒體館,預計民國98年中旬才能全區完成,不論是身在六堆或欣賞六堆文化的人,希望看到的不止是開園而已,從在地出發,找到文化的新生力量,才是六堆的期盼。(系列一)

【2008/01/22 聯合報】@

白冷圳文化史 找年輕人來說

中國時報 2008.02.16 
林淳華╱新社報導

 ▲農委會種苗場內有一座日治時代的神社,旁邊種植日本人當作避邪的竹柏。(林淳華攝)

     白冷圳促進會推動文化資產活化再利用,學者們建議,要找年輕人加入,說出白冷圳好聽的故事,找出地方的奮鬥史;立碑、解說牌不要有剝奪主義,要有多元的文化觀,靜下心來挖掘深層文化。

     白冷圳促進會打算向文建會申請133萬元的經費,準備將白冷圳文化資產進行登錄,探索新社13處河階,種苗場文化資源調查,尋找無形的文化資產;將新社文化景觀和產業相結合,規畫成為慢活居住點。

     文建會文資總處副主任施國隆說,對於新社印象是塞車、吃香菇、看花海,這裡的景觀確實足以吸引中部,甚至南部人來參觀。

     亞洲大學資訊設計學系副教授顏名宏說,白冷圳最吸引他的是舊的管理倉庫,牆壁上有當年工程人員的日本名字、日本住址,如果保留下來,可以讓工程師的第2代、第3代來台灣尋找祖先的名字。

     舊的管理倉庫 最吸引人

     顏名宏說,白冷圳距離社區營造仍很遙遠,年輕人沒有加入,這裡不是要找雕樑畫棟,而是「我們的奮鬥」,當年的遺址、遺跡,才是這裡的文化資產。

     雲林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教授林崇熙說,文化資產保存要落實居民參與,不要在景觀工程打轉;他高興這裡沒有經濟壓力,文化資產保存可以靜下心,放入多元觀點,挖掘深層、廣度的內容。

     林崇熙指出,種苗場不要有被社區算計的心情,農業技術人員在文化資產上,仍有舉足輕重的角色,要告訴自己很棒,掩蓋的光芒重新出現。

     昨日現場會勘時,在種苗場的檸檬桉樹下發現黑冠麻鷺,讓文化人士驚艷不已,還看到胭脂樹,是原住民作為胭脂、抹臉的材料。日治時代神社改為光復紀念碑,但周邊仍保存竹柏,這是日本人用來驅邪的植物。

     文化人士對於種苗場的日本宿舍非常感興趣,作家吳若權曾經住過其中一間宿舍,外型保存良好,每間宿舍都有員工居住,他們都已80、90歲高齡。

《日治台灣生活史》 竹中信子作者 返蘇澳敘舊

中國時報 2008.02.16 
嚴培曉╱蘇澳報導

 ▲竹中信子(左)15日贈送「日治台灣生活史—日本女人在台灣」中文版給蘇澳鎮長林騰煌。(嚴培曉攝)

     「蘇澳冷泉之父」竹中信景的孫女竹中信子接受時報出版公司邀請來台,十五日特地返回幼時居住的蘇澳鎮訪友,拜訪鎮長林騰煌,並致贈「日治台灣生活史─日本女人在台灣」中文版書籍,並獲邀請參加夏季的蘇澳冷泉文化節。

     時報出版公司發行「日治台灣生活史─日本女人在台灣」明治篇及大正篇中文版,此次邀請作者竹中信子參加台北國際書展座談會。

     她趁著來台參加書展的空檔,十五日在學姊陳林秀娟夫婦的陪同下,拜訪林騰煌與蘇澳老友話家常,預定十六日返回日本。

     談及撰寫的書籍,竹中信子表示,日本治台時期的書籍眾多,但沒有人寫過日本女性在台生活的歷史,她花了17年研究撰寫,曾多次返回台灣訪談。

     在蘇澳出生,15歲才回日本的竹中信子一直對蘇澳有著濃厚的家鄉情感,每次回到蘇澳,都會到舊居所在地緬懷幼時時光,林騰煌也邀請她夏季再回來參加冷泉節活動

     談起小時候的回憶,竹中信子說,小時候祖父的工廠汲取冷泉,生產那姆內汽水,家中也有小型的冷泉池,當時,她覺得泉水冰冷,不敢下水浸泡,祖父一直鼓勵,她才下水浸泡,浸泡初期感覺真的很冷,慢慢地才溫暖起來,現在冷泉的好處逐漸為外界所知,顯見祖父的先見之明。

星期五, 3月 14, 2008

豬農:「豬蟲」幕後操控價格

 

各地缺豬嚴重,造成豬價攀升,雖然公平會說漲價查無不法,但南部多名豬農透露,有「豬蟲」在幕後操控把持,利用人頭在拍賣市場控制價格、收購豬隻,賺取暴利。

在高雄縣從事豬隻買賣的林姓業者,熟悉「豬蟲」操控拍賣市場內情。他說,在拍賣市場喊價的肉豬承銷商,在市場只是「小卡」,真正「豬蟲」是承銷商背後的電宰和冷凍業者。

電宰場業者不定期協商,視市場約定豬價,就像炒股票般,豬源充裕時,指示承銷商在拍賣市場壓低豬價,他們以低價大量購進,囤積在冷凍庫;俟豬源不足時,即拉抬豬價,將手中囤積的豬肉釋出,牟取差價暴利。

這就是為什麼豬源充足時,豬農低價賣豬,消費者卻仍吃不到便宜的豬肉;因為,低價的豬全被電宰場業者買回去冷凍囤積。

事實上,代購豬商即承銷商在拍賣市場出價多少,完全聽命背後電宰場業者。目前豬源短缺,除了因為飼料上漲,養豬不敷成本,部分豬農只好停養,不少仔豬走私到大陸,也是主因。

林姓業者指出,大陸豬肉狂漲,較去年同期漲了快一倍,台灣不少仔豬走私去大陸,可賺到比台灣好的利潤,島內供應量當然減少。等大陸不再需要台灣走私仔豬時,台灣豬源充裕,即使有「豬蟲」操控,市場價格就會下跌。

寒夜苦守6小時 就為…鰻苗

沿海漁民在海岸架設魚寮擋著寒風,辛苦捕捉鰻魚苗,棚內奉祀著王爺庇佑平安。
記者謝玲玉╱攝影

天氣越冷,越是捕鰻苗業者忙碌的日子。去年農曆9月以來鰻魚苗量少價俏,每尾漲到約42元,較1年前的10多元高出許多,70歲漁民王江棋昨天苦笑說,他和另2個合夥人在10度低溫的暗夜裡,守了整整6小時,捕得最多時可分得3000多元,「不無小補啦。」

北門鄉急水溪出海口和永隆溝自古以來,是沿海先民占地捕鰻苗據點,過去曾為了捕苗而紛爭不斷,後來耆老出面協調定下規矩,將所有捕苗棧位開放給在地漁民競標,急水溪出海口6處棧位標金分別歸蚵寮保安宮和雙春永安宮公庫,永隆溝的棧位則由永隆宮主管。

北門地區老漁民說,急水溪口棧位之爭,大約在50多年前由已故主委洪清枋等人協調解決,其中4處棧位標金一半歸雙春永安宮公庫,其餘歸蚵寮保安宮。通常一個棧位由3人,或6到8人合資。

野生鰻魚苗汛季約自農曆9月至翌年2月,台灣西岸急水溪出海口以南到台南市、屏東一帶,都是捕鰻苗的據點。去年鰻苗汛期來得晚,錯過農曆11月之前的外銷日本季,價格就會直直落,今年農曆10月20日就有第一波洄游,有時一處棧位一夜可捕上萬尾,單筏和單網作業若能捕得1000尾,或3、400尾就算很不錯了。

7旬漁民王江棋捕鰻苗30多年,他和合夥人在海岸搭魚寮休憩,夜裡架膠筏拖網捕鰻苗。王江棋說,海上氣溫往往比陸地少3度,他們早習慣在寒風刺骨的夜裡,漂泊海上謀生計,魚寮祀奉大將爺等庄頭主神,保佑海事平安,也成他們最大的寄託。

【2008/01/01 聯合報】

紅蘿蔔價格好 農民嘆無貨可交

雲林沿海地區契作紅蘿蔔陸續採收,受氣候影響產量減少5成以上,價格較去年同期高。
記者莊亞築╱攝影

「無貨可交,價格好也沒用。」雲林縣沿海地區契作紅蘿蔔陸續採收,受氣候影響,今年產量減少5成以上,價格較去年同期高,目前每公斤10 元。農民忙碌採收,臉上卻不見喜悅表情。

菜價近日來普遍低迷,紅蘿蔔價格相對看俏,雲林縣東勢鄉不少農田呈現忙碌景象,多名農婦在田間忙著拔蘿蔔、割葉子,有些人則負責分級篩選、搬運,把一箱箱整理好的紅蘿蔔,載運至各地販售。

莊姓農民指出,紅蘿蔔多在農曆7、8月間栽種,冬天剛好可以收成,去年接連幾次颱風、水災,許多紅蘿蔔被淹死,產量因而減少,前幾年每分地可以收成4000餘公斤,今年能收2000公斤已算是不錯了,收成只能以「慘兮兮」形容。

他說,每分地包括種子、施肥、採收等費用,種植成本至少2萬元,今年價格雖好,但產量實在少得可憐,有收成只是少賠一點本錢而已,農民還是入不敷出。

吳姓農民表示,沿海地區栽種的紅蘿蔔,大多與盤商契作,去年此時每公斤價格約7、8元,今年產量少,價格攀升至10元,但沒有貨可交,有些農田還因種不出契作數量,反而還要被扣錢。

【2008/01/07 聯合報】@

星期四, 3月 13, 2008

百果山的故事地名…躍然紙上

百果山的故事地名…躍然紙上
靜修國小輔導室主任邱美都和丈夫楊銘欽,攜手完成百果山村史。
記者何炯榮╱攝影

員林鎮百果山區,有一個令人驚悚的閩南語地名,叫「(殺)人坑」,如今雖稱為「待人坑」,這處古地名仍讓年輕一輩好奇,地方文史工作者楊銘欽、邱美都夫婦花1年多時間,攜手完成「探索泉州寮─百果山的春天」地方村史,細說百果山的故事和地名緣由。

邱美都是員林鎮靜修國小輔導室主任兼鄉土語言教師,95年、96年蟬聯國史館台灣文獻獎,她丈夫楊銘欽是她的專屬攝影師,鎮長吳宗憲邀請夫婦倆為員林的地標百果山尋根溯源,昨天舉行新書發表會,邱美都說,她很感謝彰化縣文化局、地方耆老協助,讓百果山的文化特色躍然紙上。

「百果山區湖水社區有一條隴頂古道,有一處地名叫人坑,也叫待人坑,地名的來源有不同說法。」邱美都說,當地耆老表示清朝時曾在此地設立軍用營盤,到日治時期改為刑場,俘虜營就在青年道場西面,即目前大慶商工汽車教練場,因而地方習慣稱為人坑。

另有一說,是當地有條山稜小路通往南投,早年商旅、挑夫往來兩地,入夜後常遇盜匪宵小出沒搶劫,血染坑道水流,古名坑人坑,後因地名不雅,才改為待人坑。

邱美都指出,還有一種說法,即古時百果山區有一條往來南投、員林的隴頂古道,當地是古道重要的路口,商旅挑夫會在此休息,再成群結隊上路,而有待人坑之稱,人坑是訛傳。

吳鎮長表示,前年底委請楊銘欽夫婦,撰寫百果山村史,收錄百果山幾千張照片篩選,新書記錄百果山主要的生活故事,厚實的書有14萬字、300張照片,內容有歷史發展、有果農生活故事、信仰以及公媽會活動、百果山風景區和神社的演變,也有地方詩歌創作,全部都真實呈現在書中。

【2008/01/03 聯合報】

埔里房里里人 大甲尋根

埔里鎮房里里人是大甲道卡斯族的1支,昨天到大甲尋根,並參訪鎮瀾宮。
記者許俊傑╱攝影

台中縣大甲鎮有平埔族道卡斯族留下的日南、雙寮等地名,南投縣埔里鎮房里里也留有相同地名,地方文史家推論200多年前大甲道卡斯族1支遷移到埔里。昨天房里里人到大甲尋根,受到大甲鎮長蔡信豐及地方人歡迎。

為何房里里人會認為先祖來自大甲?民國95年埔里雙寮人在編寫村史、當地信仰中心雙吉宮誌,發現當地的日南及雙寮地名與大甲一樣,隔年村民張志彰到大甲尋找資料,曾向鎮瀾宮媽祖求籤請求協助,獲指示秋天會有消息。

去年9月,大甲觀光產業促進會等也聽耆老轉述,先民曾有一支遷移到埔里,因此組團到埔里,想了解這一段歷史,剛好與張志彰獲得的媽祖指示吻合,兩地民眾都嘖嘖稱奇,因此促成埔里房里里人到大甲尋根之旅。

星期三, 3月 12, 2008

水鳥公園 報名角逐園冶獎

中國時報 2008.02.13 
趙家麟╱台南報導

 休閒好去處 ▲安平湖濱水鳥公園的堤頂道路,可徒步觀景、賞鳥,自行車還4p接連到安平舊聚落。(趙家麟攝)

     新近完工的安平湖濱水鳥公園,緊鄰文化資產豐富安平舊聚落及生態環境多樣化四草、鹽水溪溼地,市府公共工程處表示,水鳥公園已提報競逐全國優質都市景觀建築「園冶獎」,也希望藉此宣示台南市對文化與生態保育的重視。

     湖濱水鳥保育公園於今年元月五日完工啟用,屬於「安平港國家歷史風景區」規畫的一環,市府希望安平文化歷史資產與溪口的自然生態,能夠藉由水鳥公園進一步結合,並加強附近溼地生態與鳥類保育工作。

     水鳥公園基礎設施包括碎石步道及植栽綠化工程,另增設寵物公園區及賞鳥平台、堤頂觀景平台、涼亭、堤頂步道等;此外,還規畫銜接四草至安平自行車車道網。

     台南市近年來已有巴克禮公園、公會堂暨吳園藝中心兩處,先後獲得都市景觀建築園治獎殊榮。

陳明文送的米 王永慶說好吃

中國時報 2008.02.13 
林春元╱太保報導

     新春伊始,嘉義縣長陳明文春節假期後上班第一天,發下願望之一,竟是「要讓更多人像台塑集團董事長王永慶一般,吃到嘉南平原的良質有機米。」因此他指示農業局,盡速準備產銷履歷等有機產品驗證工作,積極推動。

     陳明文說,台塑王董事長於春節假期來雲嘉地區度假,他前往劍湖山遊樂區作陪,聽到王董事長稱讚他贈送的嘉義縣有機米「好吃」,他立即請太保市農會,以宅配方式繼續寄送新米,「要多少有多少,以王董事長對嘉義縣的照顧,也難以報答於萬一。」

     陳明文說,嘉義縣以農立縣,目前財務狀況捉襟見肘,台塑企業捐贈多次且動輒數億元,縣府不知如何報答,去年王董事長到嘉義長庚視察,他前往高鐵太保站迎接並陪同,正好逢太保市農會有機米生產季,他送了一些,過了幾個月王董事長再度前來,稱讚新鮮又好吃,讓他感到這幾年推廣有機農產品很值得,而且是應發展方向。

     陳明文表示,有機產品要與一般市場區隔,這也是政府要與各鄉鎮市農會合作的部分,讓農民享有利潤,消費者獲得健康,驗證公信力不是問題,只有行銷末端最重要,這就是政府要做的部分,他要求農業局對此提出具體做法及預定進度。

     農業局指出,其中太保市的有機米去年獲得農委會評選為全國十大經典好米之一,也就是陳縣長贈送台塑王董事長的禮物,產銷班成員與農會簽約保價收購,未來只要末端通路問題獲得突破,種植面積就可由目前的55公頃擴大,讓更多農民與消費者都受惠。

養殖環境差、輪值李股人少 盛況難再

中國時報 2008.02.13 
蔡偉祺

神豬「阿肥」▲三峽祖師廟正月初六賽神豬,今年由李清泰飼養的「阿肥」奪魁,重達1367台斤(含祖師爺賞賜200斤)。(蔡偉祺攝)

     三峽祖師廟今年廟埕前僅有3隻神豬貢獻,和往年動輒10多隻規模縮小不少。廟方解釋,今年李姓人數原本就少,加上現今飼養環境不如過去農業社會。但廟方強調,賽神豬是自古就有的民間信仰,一定會持續辦下去。

     祖師廟總務組長劉金達表示,正月初六賽神豬,是由劉、大集姓、陳、林、中莊集姓、李姓和王姓等「七股」信徒每年輪流參賽,因李姓和明年王姓人數少,所以今年只有5隻神豬參賽,廟方並不意外,但今年只有兩隻神豬入選特等和一等,確實不如以往排到十二等的盛況。

     但神豬飼養過程也曾引發動物保護團體質疑,去年底還曾抬「假神豬」到祖師廟抗議,和當地民眾發生爭執。不過,劉金達則說,賽神豬是百年民俗活動,信徒還是都相當熱中參與,今年參賽神豬較少,主要還是因為李姓股人數少,和動保團體的抗議應無關係

    

三峽祖師廟神豬賽 規模銳減

中國時報 2008.02.13 
蔡偉祺╱三峽報導

 ▲三峽祖師廟賽豬公,今年受到天候不佳和年假縮短的影響,參拜人數不如往年,但是民眾仍是很興奮的摸神豬,祈求今年一年的好運氣。(蔡偉祺攝)

     正月初六三峽祖師廟賽神豬,往年都是人山人海,今年受天候不佳和假期縮短影響,不僅人潮不如以往,連參賽神豬也銳減為5隻。特等神豬由李清泰飼養的「阿肥」獲得,重1367台斤,馬英九見到大神豬時,還露出一副不可置信的神情,相當逗趣。

     三峽祖師廟「神豬比賽」今年輪到七股李姓,共獻出5隻神豬給清水祖師祝壽。第一名的特等神豬,由李清泰飼養的「阿肥」以1367台斤奪冠;一等則是李張阿美奉獻的神豬,重達1143台斤;擔任爐主的李文寶的神豬也有500台斤。李張阿美的神豬還依豬毛紋路,剃了「壹等」的大字,相當醒目。

     僅5隻參賽 1367台斤稱霸

     神豬昨天上午先在三峽鎮各主要道路遊街,之後抵達祖師廟前廣場接受信徒祭拜。由於傳說摸神豬的毛會長智慧,摸鼻子可以保佑一年平安福氣,許多遊客和信徒都爭相伸手觸摸,還有金髮碧眼的外國遊客也入境隨俗,摸摸豬鼻和豬毛。今年受天候影響,參拜人潮少,但現場嗩吶、鑼鼓喧天,熱鬧氣氛仍然不減。

     勇奪一等獎的李張阿美說,「去年二月,清水祖師公托夢給我,要我飼養神豬,還說一定會得到第一等,比賽結果果然如其所指」。

     祖師公托夢 李張阿美一等獎

     不過,李張的女兒李惠玉表示,神豬被宰殺時,家人都哭得唏哩嘩啦。「養了十一個月,每天與神豬聊天,餵他吃飯糰,夏天吹電扇,甚至替他按摩,都有感情了」。

     住在三峽白雞的李張阿美說,養神豬相當耗費體力,20年前她曾養過一次,只拿到八等獎,這次祖師爺托夢後,她還特別在老家蓋新豬舍給神豬住。

     動物保護組織成員昨天也到場觀察,呼籲廟方和信徒能尊重動物生命,將這項傳統的賽神豬祭典改以其他創新文化方式替代。

     國民黨總統候選人馬英九昨天上午十點左右抵達長福橋,步行到祖師廟途中受到許多支持民眾歡迎,搶著要和他握手,隨後由立委李嘉進、土城市長盧嘉辰和縣議員蔡黃隆等陪同向祖師爺上香,並與廟內信徒問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