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騎著載有高山爐、帳棚、攝影設備的RV重型機車,繞行南台灣山林逾2萬公里的樹德科技大學視覺傳達系學生王維德,利用學校「百萬築夢計畫」提供的獎助金,完成探索原鄉夢想,他以影像直擊原住民生活,帶回豐碩的紀錄,還打算續拍「10 個不能說的祕密」,呈現解構中的台灣原民文化。 與王維德同樣獲得學校獎助的百萬築夢計畫得主,尚有休閒管理系進修部楊環靜、陳郁心;流行設計系董芯妤;企管系柯志暐、劉穎璇;建築環境研究所黃冠乾5組學生,他們為了「圓夢」,有人辭去工作,有人申請延畢,有人抱著替外公一併完成「留學夢」的動機,展現追逐夢想的強烈企圖。 獲獎學生分別在台灣及紐西蘭、新加坡、日本等地完成探索心願,包括走訪底層傳統市場、到紐西蘭考察毛利人獨步全球的藝術文化、調查新加坡清潔公司的管理制度及日本吊橋文化等。 就讀視覺傳達系四年級的王維德,騎著父親送的RV250重型機車,展開南台灣壯遊計畫,以影像寫日記。原本預定拍攝800公里;不料展開旅程之後,欲罷不能,每每為了尋找一個解答,數度「殺」上山林,考察里程數逾2萬公里。 王維德說,自己是因為一張1896年的福爾摩沙地圖,激起探索原鄉的想法。曾有人告訴他「台灣原住民文化10年內將會滅亡」,為要證明論點真偽,他決定到原民世界找答案。 為執行計畫,王維德動腦研發一具可以嵌在安全帽的攝影系統,方便騎車行進間,同步收錄影像,他就讀同校的女友盧嘉玲全程隨行,側面記錄他「圓夢」的點滴。 王維德說,原住民文化在年輕一代已逐漸消逝,「在某個世代而言,的確欠原民同胞一個道歉」。 【2008/04/11 聯合報】 |
來台半年的巴西青年柯浩涵才剛參加南部的墾丁音樂季,「台灣人竟然可以靜靜坐在地上,欣賞搖滾音樂!」台灣樂迷的「自制」讓他覺得不可思議。他也觀察到,台灣的大學校園生活充滿濃厚「美式風格」,像啦啦隊、嘻哈舞,但本土、傳統的東西反而少。
他認為,在台灣人身上,可以看到深刻的美國文化影響。同樣出身於全球化趨勢中的非主流國家,柯浩涵對此特質感受強烈。
正統中國功夫 無處學
問:你到台灣半年,感想如何?
答:我十歲開始學中國武術,有人跟我說可以到台灣看看,學正統的中國功夫。半年前我因為工作來到台灣,但發現找不到教功夫的武術館。有人建議我去大學社團試試,我到了校園看到很多人在打籃球、踢足球,可是沒看到學生練中國武術!
台灣的大學校園有很濃的美式風格,校慶活動中一定會有美式啦啦隊表演、大學生的穿著也很美國風、大家都在跳嘻哈。相較之下,我們巴西在傳統與「美國化」之間分得很清楚。巴西的大學迎新活動中,會放巴西傳統音樂、有巴西燒烤,整體上很「巴西」。
追著潮流跑 一窩蜂
現在全球或多或少都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從地理上看,巴西離美國比較近、台灣離美國比較遠,台灣社會受美國文化的影響應該比較小;但從歷史來看,東亞國家追隨西方腳步的時間很短,速度卻很快。
我可以感受到台灣人有一種「迫切希望跟上潮流」的特質,現在流行什麼、朋友有什麼,我就要跟著擁有。我知道台灣很多年前出現過「葡式蛋塔風潮」,前一陣子大家也一窩蜂排隊買日本甜甜圈。
傳統丟一旁 不珍惜
但我覺得台灣人慢慢失去傳統文化很可惜。有時候我跟年輕人談到孔子、老子,談到佛學、談到氣功,他們總會覺得「這是屬於老人的東西」。現在世界上很多人花大錢去學這些中國傳統的東西,台灣的年輕人反而不是那麼珍惜。
台灣年輕人的教育程度高,很多人到歐美國家留學、遊學,眼界很開闊、價值觀很多元,這是他們受到西方文化影響比較正面的地方。
家族觀念重 愛面子
問:你在台灣人身上看到什麼傳統特質?
答:台灣人很重視家族觀念,而且對「面子」問題很在意。
台灣的家族成員有很緊密的連結,常常生活、工作都在一起,之間有一種「義務」的關係在。
我們巴西人雖然也很重視家庭,重要日子有家族聚會,但平常還是各過各的。
同事間溝通 多迂迴
另外,我接觸到很多企業,我發現大家都會顧及面子,不太喜歡直來直往溝通。
西式的管理理論都會強調,領導人應該先釐清目標、訂出計畫、達成時間等具體的方針,與屬下充分討論計畫的可行性之後才會執行。但是台灣的員工不會當面質疑老闆的指示;遇到窒礙難行的時候,才會迂迴溝通。
同事之間也是一樣,往往會顧及別人的面子,不太願意批評別人的工作,或接受別人的批評。
公與私界線 很模糊
台灣人的公私領域界線很模糊,如果在公事上批評我,好像就是批評我這個人,很沒面子。或許台灣人在衣著、時尚流行、生活風格上受西方文化影響很大,但是像家族關係、面子問題等觀念,都還是很難脫離傳統的。